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指出,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3的粮食被损失或浪费,这个数字高达约13亿吨。而被商超处理掉的过期食品,是导致食品浪费的重要一环。临期食品的热销,为减少该环节的食物浪费提供了方案。 在国外市场,关于临期食品的处置和销售已有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3年1月发布的市乘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别从线下零售渠道和线上渠道分享了国外经验。 报告指出,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第一家剩余食品超市Wefood于2016年开业,专门提供或售卖余量食品、临期食品,商品的价格比一般超市便宜三到五成,根据估算,Wefood超市可为丹麦每年减少70万吨的食品浪费。2018年在法国巴黎成立的首家反食品浪费商店,通过回收来自传统分销渠道的产品来减少食物浪费。Too Good To Go的APP于2016年在丹麦上线,入驻了连锁零售商、食品超市、餐厅、面包坊、咖啡厅等商家,这些商家会将当天还未过期但需要处理的食品进行打折出售,餐厅借助这款应用销售剩余食物。 在国内市场,近年来,反食品浪费逐渐成为潮流,可持续消费理念逐步渗透到消费层,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变得更为理性,逐步接受临期食品。在小红书上,关于临期食品的相关笔记分享已超过1万篇。在社交平台豆瓣上,创建于2020年9月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已吸引超过9万多临期食品关注者,交流、分享购买临期食品的心得,他们自称临食工。 临期食品的市场潜力引起社会和消费零售行业的关注。近两年,以售卖临期食品为主的电商平台、连锁折扣店逐渐兴起。报告中指出,保守按照每年零食行业有1%的库存沉淀测算,2016年,我国临期食品行业规模约为222亿元,2020年,临期食品行业规模约为300亿元。2016年-2020年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7.8%,由此推算出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71亿元。 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实体零售企业在抓住市场机遇,探索转型创新之路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减少食物浪费,低碳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企业普遍开展了减少浪费的举措,一方面加强进销存管理,提升数字化及销量预测的新技术,升级内部效期管理系统,提升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与进货的浪费,另一方面从营销角度出发,进行打折促销,减少浪费。以及精准化商品定位和订货量控制,对临期商品提前预警并促销等。 针对便利店的三明治、饭团、沙拉等短保质期食品,连锁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引入动态促销机制,运用科技系统,对门店所有短保质期商品进行价格自动测算,临近保质期前,后台系统就会自动调节价格,电子价签实时变价,鼓励消费者购买,促销的同时,也减少了食品浪费。对于商品效期,便利蜂自主研发了鲜度PAD,这一操作系统集成了鲜度管理系统、食品二维码保质期追踪系统和批次管理系统。此外,便利蜂还在运营模式上积极创新,在门店开辟专门的特价商品陈列区,通过相对低价,让利消费者,为临期产品创造更多销售机会。 高鑫零售针对临保期商品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卖场,高鑫零售将临保期商品安排在卖场专区进行销售,并在该区域配置醒目的临保期商品标识以及设立临保期商品检查表,每天安排专人检查商品保质期,要求进入下架点时必须立即下架并按报废流程进行报废处理。 从经营端看,临期食品售卖渠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除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实体零售渠道,以及线上渠道,如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之外,还涌现出了一批新业态企业,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以销售临期食品为主的折扣连锁店,即临期食品折扣店;第二类,专注临期产品售卖的垂直电商平台;第三类,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售卖临期食品的品牌,通过线下门店以及线上微信小程序、APP的形式开展经营活动。 临期食品的处理方式是多样的,除了打折销售之外,还可以捐赠,都是有效的减少食品浪费的方式。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显示,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见福便利店门店的临期食品总量减少了10%以上。原因在于见福便利店通过爱心食物银行,免费发放临期食品给需要的组织和个人,减少食物浪费。爱心食物银行是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将那些即将过期但又未卖出的食品交由慈善组织收集起来,免费发放给需要食物的组织和个人。如此既能减少浪费,又能帮助有需要的人,还有利于对临期食品加强监管。厦门爱心食物银行见福分行设置了存放临期食品的食物银行爱心专柜,市民用支付宝扫描专柜上的二维码,可进入见福爱心小程序免费领取商品。爱心食品上都明确标注保质期,并有温馨提示——请在保质期内食用。 2022年11月28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正式发布了行业首部零售企业开展余量食物捐赠实践指南,旨在为连锁零售企业及相关方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方案,动员多层次社会资源和力量,将减少食物浪费行动落到实处。沃尔玛中国所构建的捐赠企业→第三方公益机构→受益人的捐赠模式作为重要的企业实践案例,收录于指南当中。 关于如何正确引导临期食品市场规范化发展的问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在2021年食品安全与降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应研究并制定临期食品的相关管理制度,对临期食品的期限做出界定,并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和经营规范。同时,建议对临期食品进行重点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严查临期、过期食品翻新销售等违法行为。 临期食品应分类管理,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罗云波认为,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等内容。对常规食品与临期食品要做好分类,并在销售时进行标示或集中陈列,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安心。 罗云波提醒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查看食品标签,确保其在保质期内,核实贮存条件,确认包装无破损、无胀袋、无漏气等现象,另外,应按需购买,避免大量囤积。 (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潇潇 李冬阳) 本资讯标题,产业观察 | 临食工撑起的百亿市场如何助推反食品浪费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11-14 12:25 , Processed in 0.1776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