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当整个城市万籁寂静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悄悄离开舒适的被窝开始一整天的劳动,城市便在他们的忙碌中渐渐苏醒。时光轮转,日日如常。这些人中,有清洁工、送奶工、公交车司机、早餐店老板、建筑工人……他们为了自己也为了这座城市更加美好,忙碌着,奔波着,奋斗着。正是他们这些平凡的小人物支撑起了整个城市大厦,为郑州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征程中增砖添瓦。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 实习生 周颖莹)非法小广告通常出现在路灯杆、垃圾箱、配电箱、地面、树干、花坛、桥柱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作小广告的终结者,一把铲子,一个水壶,几张砂纸和几片抹布就是他们的“武器”,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铲除掉这些影响市容市貌的“牛皮癣”,环卫工王永平就是其中之一。 7月30日,大河网记者在郑州街头见到了身穿黄马褂的王永平,她性格开朗,黝黑的脸庞,爽朗爱笑的她,露出一排大白牙和两个浅浅的酒窝。每天凌晨五点,王永平顾不上吃早饭,洗把脸就出门,赶到与工友的集合地点。在等待工友的间隙,王永平拿出自带的馒头啃了起来,她说:“过一会儿还得集体去铲广告,我先吃点垫巴垫巴。” ‰个馒头下肚,王永平连水也没顾上喝一口就急匆匆地和工友干活去了。往路灯杆上喷点水,她熟练地铲着上面被胶粘得死死的租房广告,但这些“牛皮癣”似乎顽固的很,不得已时,王永平也会使出“杀手锏”:用水擦不掉的就用化学药品擦,再擦不掉就刷漆。她和队友称之为“精细化”。 桥柱上用灰色的漆,路灯杆上用白色的漆,还有的地方用土黄色的漆。王永平和工友们提着工具在道路两旁清理着每一个被广告贴过的地方。“有时候广告贴的太高,仰头铲时落下来的灰,把眼睛弄得睁不开,前两天热的厉害,满脸都是汗,落下的纸屑粘在脸上、胳膊上,到处都是。”王永平说,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劝说贴广告的人反被责骂,说起这些,她的语气里透露着许多无奈。 王永平负责的路段是郑州市金水区三全路、索凌路、宏达路等六个路段,每天清理三四遍,骑行累计约40多公里,电车的电量经常不足。为此,中午回去吃饭的间隙她赶紧为电车补些电。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不管工作上如何辛苦,总是喜欢笑对人生,因为乐在其中。她说:“每次干完活,看着整洁干净的墙面,心里都美滋滋的。” 王永平今年43岁,28年前,从山西来到河南。在郑州与丈夫相识,并结婚生子。她与丈夫打过工,做过生意,通过奋斗拥有了自己的房子,现在女儿已经16岁了,老公还在外打工赚钱,自己闲着没事,也出来打份工,分担一下家里负担。虽然,这份工作并不轻松,每天行走在大街小巷,每个月只有2000多块钱的工资,也没有周末休息,但她很知足。 王永平常说,作为一名城市“美容师”,很骄傲。在郑州打拼的二十多年里,她也见证了郑州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盖的楼又高又多,修的路又宽又平,生活越来越好了……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美好的生活就离自己不会太远。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26 06:01 , Processed in 0.0625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