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 实习生 王梅杰)质朴无华的工艺还原,行云流水的色泽展现,几件精美的禹州天宝烧作品在8月4日举行的2017年“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上大放异彩,这项失传已久的“烧陶手艺”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为传承优秀文化遗产项目,复兴天宝烧的精工技术,禹州市神垕镇的天宝烧非遗传承人联合起来设立新民艺创造项目。该项目包括五个部分,通过一个场地的运营(天宝烧国际创作基地),一个演出(钧魂),一项传统工艺(天宝烧烧造工艺),一个系列展览(一带一路系列展),一种生活方式等来展示天宝烧的烧制过程和历史渊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变废为宝“随性”之美
天宝烧,一种烧制陶瓷的方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源于唐代天宝年间,故被称为“天宝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这种古老的烧制方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近年“复古风”的兴起,天宝烧作为一种传统古老的工艺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不断尝试,回归原始。由于天宝烧距今已久,这项技术早已失传。在“陶瓷之乡”禹州神垕镇,有这么一群人,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不断研究天宝烧的烧制方式,通过对窑炉改建还原,并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将窑炉还原成最原始的鸡窝窑风格,让失传的天宝烧工艺重新焕发了“新春”。
⊥地取材,注重环保。焕发新春的天宝烧采用时下流行的环保意识,废物利用,将大型窑口烧制废弃的匣钵笼盔改建成窑身,取材当地的黄泥土代替污染严重的化工保温棉。天宝烧作品是直接放在煤上烧制而成的,温度达到1100度,然后再放在另一个窑里闷烧,通过和草木等自然材料的结合,产生一种金属光泽。为了保证天宝烧窑炉的炉内温度能够达到烧制要求,又节能环保,烧制所用的能源材料都是从废弃木材上剥离的树皮木屑,无烟煤炭。
成品率低,随性之美。由于天宝烧窑炉的温度很难控制,且每次烧制的数量有限,成品率低,再加上器皿本身经过煅烧,闷置,其器皿本身的颜色变化总是让人无法掌握,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如泼墨山水,将国人的含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深受当下人们的喜爱。
破旧换新 引领时尚
天宝烧是一种原始的裸烧工艺还原。在烧制时,不必再添加匣钵笼盔,而是引火木料,烧制煤碳,直接将天宝烧器皿依次层层叠加,等待火燃烧起来将顶楼密封起来,留一个凶,以便使窑炉里面气压降低。
烧制三四个小时后,等待炉内能源殆尽,趁着窑炉器皿没有冷却,将事先准备好的木屑,葡萄叶子等自然原生态的木制纤维置放于一个匣钵中,再将天宝烧器皿放进去,盖上匣钵,闷起来,直致冷却,取出器皿,用泉水清洗干净,一件好的天宝烧作品,就呈现在我们眼前。金属光泽的质感,复合当代审美,更迎合当代人们的生活理念;精心推敲和设计的造型,传统又实用,符合当代生活方式。旧物利用和环保的结合,传统原始烧制方式的传承和发扬,无疑让天宝烧引领了一把时尚。
在今年许昌文创大赛中的获奖作品;;烤银钧瓷杯,其传统技艺和符合当代生活理念的创新设计,使得烤银钧瓷杯不仅得到了大众的认同,更得到了组委会和学术界的认可。法国手工艺者YAHIA和钧瓷手工艺者刘琳创意合作的钧瓷首饰,也受到一致好评。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巡展时,专门到钧瓷和天宝烧陶瓷展区,详细询问钧瓷和天宝烧陶瓷技艺的传承创新发展情况,对钧瓷的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