坞起伏的伏牛山,50万年前南召猿人的诞生地;汇江入海的黄鸭河,千百年来白庄村人的母亲河。卢时节,驱车沿着宽阔崭新的水泥路,探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南召县的马市坪乡白庄村,清澈的山溪两岸,白墙黑瓦的村舍鳞次栉比,蔬菜大棚一座挨着一座,农家乐和几家农户门前停着各式轿车……我们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监察科科长田生有如是说 时已过午。 南召县检察院监察科科长田生有,和白庄村党支部书记连德敏还在白庄村村部;;南召县检察院党建活动中心商量着,抓紧把附近的国字号工程;;天池水电站施工人员所需的蔬菜和大米运到工地上。两名年轻人,女的叫章品,男的叫范本建,也来自南召县检察院,正忙着录入报表,核对数据。这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已经习以为常。 “午饭咋吃?” “一会儿自己做,蒸点儿米,炒个萝卜丝,这儿的萝卜可好吃,下饭。” 面对记者的提问,48岁的检察官田生有语气平静,完全是一个白庄村人的样子。 村党支部书记连德敏如是说 南召县检察院投资修建的惠农渠哗哗流淌,旁边就是白庄村新建的14座蔬菜大棚。加上其他20多座大棚,这里就是白庄村无公害果蔬基地,也是南召县检察院党员劳动实践基地。 从当党支部副书记,到接任党支部书记,连德敏见证了白庄村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出了村口,来到大棚前,连德敏弯腰打开大棚的槅门,带我们进去,一畦畦查看芹菜的长势。 “这才移栽了十几天,你看,长得怪好,保证春节前就能上市!” 连德敏告诉我们,他们种的番茄、辣椒都供不应求。为啥?连德敏兴奋地指着大山深处说:“那里边正在建天池水电站,国家投资50多个亿,有一两千人在里边干活。孟(宪英)检察长牵线搭桥,管施工的张东跃副总经理答应,他们吃的米、吃的菜,全到我们村采购。一斤大米三块钱,你算算,光这一项,家家户户都没少赚。”加上其他收入,预计今年农民纯收入将新增1000多元。 种菇能手陈建玉如是说 56岁的陈建玉蹲在自家门前仔细地分拣花菇,还带我们到他家的大棚里参观。 记者问起他家的菇棒原料构成,陈建玉露出了憨厚的笑:“除了松、柏、樟,啥木头都中,这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 陈建玉掰着手指头给我们算收入,一斤蘑菇平均20多元,好的能卖到30多,修剪下的蘑菇根儿还能远销到西峡县,做蘑菇酱。他今年培育了一万多袋,纯收入少说也有七八万元。 陈建玉说,他家的房子刚翻修成二层楼,还准备买车哩。 五保户陈立德老人如是说 坐在村里为他新盖的两间平房前,72岁的五保户陈立德老人脸上全是笑。老人身子骨硬朗,也很乐观,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还准备去北京转转,看看。 他说:“你看我有钱,一年给我3450块五保户补贴,我都花不完。这不前两天,检察院又给我送来一张床,我舍不得睡哩!” 给老人让烟,老人掏出自己的“红旗渠”,顾不上点着,捏在手里挥动,夸赞检察院:“帮得不赖啊!里里外外,要啥有啥,不愁吃,不愁穿。人家检察院啥都帮,那真是一升面烙馍,待咱只厚不薄!” 旁边一位妇女接话:“那咱还得动劲(冬季)儿干!” 老人诙谐地说:“夏天也得干啊!” 检察院专委王璇如是说 随行的南召县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王璇已经记不清,检察长孟宪英是第几次来白庄村了。 年初来调研的时候,孟宪英带领检察官走访发现,村民除了因缺乏资金、技术、项目等致贫外,还有个别贫困户因不懂法违法犯罪而失去脱贫机会。 如何真扶贫、扶真贫?如何扶贫又扶智? 如何扶贫扶人又扶心? 一个只有90多名干警的检察院当即组成了42人的扶贫工作队,3人一组6人一队,一名干警结对3户“穷亲戚”,送技术,跑项目,搞普法,深扎山沟不出村。王璇说,结合南召县开展的“党员干部带支部”活动,孟宪英和班子成员提出了“以党建促队建,以队建促业务,以帮扶促脱贫”的工作思路,虚功实做,全力攻坚。 与天池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公司给农户提供家禽种苗养殖再回收;成立白庄村农业合作社;结合电站建设、楚长城遗址保护筹划乡村旅游;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启动优质水稻种植工程;表彰白庄村十大致富能手、十大优秀党员、十大尊老爱幼模范…… 王璇打开手机微信,让记者看一幅截图:检察长孟宪英在“310群”(南召县扶贫微信群)转发广告,为白庄村村民陈朋的养殖场和贫困户赵运安推销山鸡蛋、山羊、香菇。 一天的探访,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白庄村脱贫致富的奥秘。答案不言自明,就在这些采访对象的话语中。(记者吴元成 王海锋)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14 02:44 , Processed in 0.0410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