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首要战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稳江营、良性发展的瓶颈,本文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控建议。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主要成因 (一)外部原因 1.外部宏观经济影响。从全国看,宏观经济低迷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管理水平、盈利能力较大型企业有所欠缺,受政策、市场、资金市场、行业竞争等方面因素影响较大,经常会出现资金周转和贷款偿还困难的现象。 2.社会金融风险传导。从南阳市看,2015至2016年度,南阳地区信用风险集中爆发,加之民间融资、非法集资风险大量暴露,以及担保链风险传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从2015年开始产生不良贷款。 3.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在前几年宏观经济繁荣、企业利润空间较大时,银行过度授信,导致企业盲目扩张、偏离主业。企业没有充足自有资金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房地产领域,采取相互担保、民间融资方式维持生存。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企业利润减少,上下游供应链欠款,担保圈风险传导,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难,形成违约。 4.区域信用环境恶化。部分地区风险沿担保圈层层传导,区域信用环境恶化,银行授信政策收紧,银企互信出现问题,短贷长用、企业集体违约、恶意逃废债现象抬头。例如有的企业通过更名、更换法人代表、资产转移等方式逃废债。 5.不良贷款处置化解困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化解手段单一,主要通过现金清收和法律诉讼两种方式,且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一是清收激励手段单一。部分员工畏难而退,消极观望,缺乏动力,清收效率不高。二是还款来源不足,受偿率低。部分贷款由于“三查”不严,抵押、担保不足值;部分担保公司经营困难甚至破产。三是抵押物处置变现难。抵押物资产大多估值偏高,部分资产存在纠纷,在处置变现上又涉及部门较多,手续繁杂,抵债资产变现过程极其困难。四是司法诉讼推进缓慢。一旦无法与债务人取得联系或债务人有意拖延,就面临司法文书送达困难问题,起诉和判决阶段都需要公告解决,公告期间为60日,导致司法审理周期较长、债务受偿率低。此外,诉讼收贷造成借款人无退路无生存空间,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诉而不决或决而无果。 (二)内部原因 1.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方向偏差。一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偏离战略定位。部分机构偏离“支农支小”市敞位,采取“粗放型”扩张模式,经营理念上“重规模扩张,轻制度建设”、“重发展速度,轻发展质量”、“重数据指标,轻风险管控”。垒大户贷款是构成信贷风险集中的主要形式,如某机构不良贷款中500万元以上贷款占比82.8%。二是业务品种设计存在缺陷。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积极性较差,未能根据特色农业项目有针对性的提供信贷服务,未能根据市炒映及时改良信贷产品,未能结合风险管控工作不断完善信贷产品。 2.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一是内控治理组织结构有待加强。 部分机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不清晰,未能形成“两会一层”及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组成的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内部控制治理和组织架构。二是内部控制机制缺乏科学性和高效性。有些内部控制制度过于教条化,内部控制制度未根据银行实际来及时进行修订,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滞后于银行内部的业务发展需求。三是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内控举措流于形式,“有效性”低,工作“执行力”弱。部分人员在贷款管理中履职不尽职,办理贷款业务无视规章制度要求,在贷款“三查”中严重失职失查,违约贷款中大部分贷户涉及非法集资、资金流向房地产等问题。四是内控评价整改机制不健全。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机制上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内部控制上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机构内部处罚情况看,大部分问题是屡查屡犯,同质同类,说明内部控制评价和整改机制滞后,问责力度不够,震慑力不足。 3.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队伍建设有待改进。信贷人员是商业银行开展经营业务和吸收优质贷款的主要力量,银行资产的好坏与信贷人员素质息息相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成立时间较短,知名度较低,引进同业人才难,培训力度欠缺,员工从业经验不足,业务水平有限,合规意识淡薄,风险甄别和把控能力较差。 4.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薪酬制度不完整、不规范、不全面,无法做到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的同一化,与激励机制脱轨,银行效益水平较低。员工绩效考核好中差无显著差别,未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影响员工的稳定性,难以有效引进人才,现有员工动力不足。绩效考核未及时全面涵盖支农支小、合规经营、风险管理和社会责任类指标。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处置力度,健全风险化解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完善处置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一是化解存量严控新增。金融机构要摸清风险底数,对于存量不良贷款,要多策并举、多管齐下,一户一策进行清收;对于新增不良贷款,要查根源,纠违规。同时要加强贷后管理和风险预警,严防前清后增。二是运用大数据和市场化手段。除了运用好原有的平台外,紧跟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步伐,建立市场化的处置平台。要积极拓展思维,运用创新手段,在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基础上,做到不良贷款精准营销、最优处置。三是加强银行与地方政府协调。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利用重组、合并、虚构合同等方式隐藏转移资产等行为打击力度,防止企业逃废债务。四是发挥债委会作用。建立贷后联合管理机制和授信总额管控机制,协调债权银行共同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要充分运用债权人委员会力量,多方联动,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实现不良贷款处置的价值最大化。 (二)严守市敞位,在发展中化解风险 坚守定位谋发展才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更是实现基业长青的坚实保证。一是坚守市敞位,坚持支农支小。从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经验看,凡是坚持 “做农做小做散”、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的机构,风险都相对可控;凡是近年来非农大额贷款投放比较多的机构,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信用风险问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快转型发展,加大支农支小的信贷支持力度;监管部门要抓好政策激励,抓好监测评价,强化监管问责,鼓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贴合地域特色的金融创新,引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坚守定位不动摇。二是优化业务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将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主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要逐步提升信贷资产比例、存贷比;要以资产质量管理为重点,提高精细化程度,提高风险缓释能力,在发展中化解风险。 (三)加强风险管控,完善内控管理机制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只有强化内控管理,扎实筑牢内部风险控制闸门,才能行稳致远。一是加强信贷管理。要加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和流程,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做实贷前调查、做严贷时审查、做细贷后检查,并提高贷后检查频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完善内控体系。要改进内部控制,推进合规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体系建设。组织机构通过系统梳理自身组织体系建设、运营管理、业务开发中面临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漏洞,健全业务之间、部门之间分工有序、制衡到位、监督合理的运行管理体制。三是加大内控监督。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和执行部门,要加大对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力度,对合规风险实施“零容忍”的责任追究,切实增强内部管理精细化水平。 (四)夯实发展根基,着力培育人才队伍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想加强风险预警和把控能力,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容忽视。一是重视员工培训。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开展常态化、分层次的培训工作,提高员工专业素养、合规操作意识,培养一支敬业爱岗,忠诚担当的员工队伍。二是提高领导水平。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负责人要注重加强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决策能力、团队建设能力的培训,提高团队管理能力和整体合力。三是培养专业人才。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不良贷款处置队伍,从经济、法律、个人综合素质等各方面,不断培养人才。同时加强不良贷款处置人员在谈判、数据分析、估值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 (五)科学绩效考核,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划清责任,严肃追究,科学考核,激励约束。一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评指标要以真实为基础,体现高质量发展导向,好中差有显著差别,着眼可持续发展,要开正门堵偏门,实现有效激励,真正使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经营的员工有好的收入。要建立考核负面清单,确保合规类、风险类等质量指标权重明显高于其他指标。二是明确风险责任严肃追究。要划清风险形成责任、风险化解责任,防止人员调整时,责任无人担当、不敢担当的局面。对责任不清、催收无力或导致债权失效,形成较大风险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强化震慑力度。三是加大激励强化化解动力。加大违约贷款清收盘活绩效考核力度,增强风险化解动力。鼓励全体员工出主意、想办法,采取灵活多样措施,真实有效化解存量风险。(南阳银监分局 肖扬)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12 19:51 , Processed in 0.18280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