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曝光台 查看内容

解决内涝只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副产品

评论: 0|来自: 中国青年报

摘要: 海绵城市是近几年媒体谈论较多的城市话题,但回顾历史,这个概念从提出到试点实行,其实才短短6年。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 ...

海绵城市是近几年媒体谈论较多的城市话题,但回顾历史,这个概念从提出到试点实行,其实才短短6年。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lsquo海绵城市&rsquo。从此,海绵城市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统计数据显示:此后的20152016年,中央财政共计拿出400亿元,先后补贴两批试点&lsquo海绵城市&rsquo。如今,首批试点顺利收官,16个城市全部合格,其中萍乡、南宁、池州、遂宁、白城、镇江6个城市评估优秀。它们的试点成果和先进经验最近登上了人民网,而报道的标题同样引人思考:中国为什么要建设&lsquo海绵城市&rsquo?

说起海绵城市,就不能不提这两年朋友圈流行的城市看海。从首都北京到四五线的萍乡白城,从位于江南的上海到西北的西安兰州,雨天内涝几乎已成了全国城市的通病,人们对此也由开始时的不满转为戏谑,再到司空见惯。

  从表面上看,城市看海是排水系统的问题,但仔细分析,不同区域的城市内涝,成因还是有所差异的。比如北方城市,由于降雨较少,过去往往容易忽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结果一旦遭遇瞬间雨量大增的情况,老旧不堪的排水系统便会立刻瘫痪。

  与之相反,许多南方城市,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内涝更多的是由于城市自我生态调节系统的丧失导致的。原本,这些城市中分布有大量河道湖泊,能够有效地调节气候与雨水。然而过去这几十年,伴随着城市建设的狂飙突进,大量湖泊被填埋,河道改为马路,从而使得水乡丧失了通过水网系统调节生态的能力,也开始依靠地下管网等外力。一旦排水管出现故障,很快就会引发内涝。

  说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前阵子我们团队发起了一个恢复杭州浣纱河的计划,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困难重重,尤其是西湖与大运河之间存在几米的高差,一旦连通两者的浣纱河恢复,将出现旱季西湖倒灌,雨季运河外泛的情况。

  为此我们特地请教了专家,为何过去浣纱河存在时没有这种情况,而现在重新恢复却会出现?得到的答复是,过去在西湖、大运河、浣纱河之间存在大量的湿地、湖荡,起着蓄洪补水的作用。但这些年杭州城市急剧扩张,许多湿地、湖荡被填建成了商品房小区,仅留下类似古荡白荡海等地名。没有了这些中间介质的调节,单纯恢复一条市河,不仅无助于城市生态的修复,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

  此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城市犹如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解决内涝问题也好,开展海绵城市工程也罢,不能只进行局部手术,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个别地方的海绵城市建设之所以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一边在进行海绵城市改造,一边却内涝频仍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此。所以,要想使海绵城市建设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摒弃局部改造的思维,将眼光放大到全市的层面,来思考海绵体系的构建。

  这方面,在试点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城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当地在进行万龙湾改造时,提出了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技术方案,将32.98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市域3802平方公里,构建起了全域尺度海绵体。通过上截中蓄下排,经受住了多畅雨的考验。

  事实上,解决城市内涝只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副带产品,这项工程真正的价值在于,借此修复、提升城市整体的自然系统。一旦城市的自我调节功能恢复,那么无雨就旱,有雨就涝等问题也便迎刃而解。在这个意义上,建设海绵城市与打造美丽中国是一脉相通的,只有站在城市生态文明的高度来看待和理解海绵城市,才能把握好改造的尺度,取得理想的成效。

原标题:解决内涝只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副产品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14 04:51 , Processed in 0.0436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