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粮食安全成就,充分展示粮食产业的美好未来,坚定提出粮食安全的政策主张。经济日报特邀地方粮食部门负责人、业内专家学者,就白皮书内容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畅谈我国粮食安全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皮书宣言铿锵有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个粮食安全方面的白皮书最近发布了,我们向世界宣告: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中靠自身力量养活了中国人,也把中国市场公平地向世界开放。新时代中国托起的粮食安全责任,不仅不以损害他国粮食安全为前提,而且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粮食安全经验,为全人类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996年中国粮食问题的白皮书,从历史视角论证了中国粮食安全领域的成就非凡,中国的粮食安全也绝不会损害他国或者地区的粮食安全。20多年过去了,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从5亿吨以上提升到6.5亿吨以上的水平,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20多年来,特别是2008年前后的世界粮食危机,中国虽然也曾出现过个别粮食品种等食物供求偏紧状况,但并没有到国际市场上抢粮,充分证明中国始终是全球粮食安全的积极贡献者。立足国内,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把解决14亿中国人吃饭问题始终摆在突出位置,端牢中国人饭碗,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食,这是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坚定不移的立场。 20多年来,随着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适度进口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履行入世承诺和双边多边农业相关协议,不断地有序开放粮食等农产品市场,让世界更多国家有机会将农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 —放农产品市场,开放农业投资领域,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放弃一切农业支持保护手段。中国一方面会适应国际规则调整市场价格支持等的黄箱政策工具,保留的黄箱政策工具也会让其支持力度符合相关双边和多边约束规定;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谈判和农业规则改革,切实解决现有的农业规则不合理不公平等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所长、研究员 姜长云: 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此次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清晰显示了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发布以来,中国推进粮食安全的重大进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让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创新是引领中国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中国推动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的基本经验之一。如中国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注重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推进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稳步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协调是建立全方位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内生要求。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创新完善、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等举措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协调发展,有利于统筹优化粮食产业链建设,促进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储备、应急能力协同发展。构建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也要求协调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关系。 绿色应成为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普遍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退耕还湿试点等,加快了粮食安全绿色发展。 —放助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越走越宽。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主动与世界分享粮食安全资源和经验,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 共享是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问题,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重点贫困群体降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贫困人口的民生福祉显著增进。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姚惠源: 〔全保障达到更高层次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向世人宣告,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世界近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消除饥饿目标,成为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 从数量看,我国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完全没有问题。白皮书指出,我国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口粮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这几年我国生产的稻谷和小麦总产量均在3.3亿吨以上,保证我国口粮安全不成问题,多出的稻谷、小麦和2亿多吨玉米可以用于饲料和工业用粮。 从质量看,我国正在迈向更高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由温饱转为械,对口粮的需求更加注重绿色、安全、营养和降,口粮消费中要有80%的优质米面和20%的全谷物、杂粮与薯类,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白皮书指出,未来中国将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发挥粮食加工引擎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做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满足人民对优质绿色粮油产品的消费需求。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增加优质粮油产品有效供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新举措,符合粮食经济运行规律,能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中不仅主要装中国粮,而且主要装安全营养降的优质大米、面粉和优质杂粮薯类全谷物食品,把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 李广禄: 首都粮供有保障 ”京作为我国首都,是特大型城市和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保障责任重大。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为首都经济社会持续降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粮食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北京市不断巩固和拓展粮源供给渠道,持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在主产区建立了稳定的粮源基地,确保了首都粮源充足稳定供给。二是粮食调控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北京市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总仓容580.9万吨,有效仓容562.5万吨,油罐总容量23.5万吨。市储备粮粮油充足,粮食储备宜存率连续多年100%。形成了26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875个应急投放网点组成的应急储备、加工、配送体系。三是农业种植结构深度调整。北京市立足市情粮情,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有序调减粮食种植面积,腾出粮食市痴间,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主产区和主销区协调发展、互利共赢。 粮食供给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一是粮食品质不断提升。北京市与粮食主产区合作,引导产区发展绿色优质粮油生产,为北京市提供品种多样的优质粮食产品。二是粮食产业转型发展。北京市聚焦销区实际,在抓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过程中注重尾的壮大,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过程中,注重仓储、加工、流通环节链条的强化。建设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支持连锁便利店搭载主食产品,完善粮食便民服务功能。推动北京粮食加工进产区、港区,同步在产区开展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京津冀粮食产业协同发展。三是粮食安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完善首都粮食库存检查方式方法和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加快建设首都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推动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防止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 王伟华: 齐鲁粮油作后盾 山东是粮食大省,粮食生产消费、收储流通、加工转化总量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中,山东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坚决筑牢粮食安全基础。山东省地方储备粮规模从2012年末的337万吨增至2018年末的492万吨,地方食用油储备规模从2012年末的6.6万吨增至2018年末的7.5万吨,成品粮储备库存达到11.4万吨,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更加稳固。建立健全库存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确保粮食储备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综合性粮食电子政务平台,率先完成国有粮库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是切实增强粮食流通能力。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鼓励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大力开展粮食产销协作,全省粮食收购量从2012年的6548万吨增至2018年的8578万吨,销售量从2012年的3995万吨增至2018年的5732万吨,粮食购销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山东省地方粮食企业完好仓容达到4127万吨,以济南、枣庄、滨州、日照等地为重要节点的现代粮食物流网络初具规模。 三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2018年,山东省粮食产业总产值达到4016亿元,排名全国第一,产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做法是,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认真抓好中国好粮油行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检体系3个子项建设,引导种植优质粮食品种,增加绿色粮油产品供给,降低粮食产后损失,严把粮食质量关,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强力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推进政府+区域+企业三级品牌战略统合,让更多的山东粮油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 山西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丁文禄: 山西小米助械 山西发挥杂粮特色优势,以杂粮产业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仅山西小米产业联盟企业就建立了36万亩基地,辐射农户达8万余户,稳定就业4000余人,农户最高增收3000元。 过去小米加步枪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小米助械正成为山西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之路。 一抓载体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重点建设1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市和13个好粮油示范县。投入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20个县杂粮加工企业仓储设施建设,满足杂粮季节性生产、仓储、加工和营销需求。 〓抓品牌建设。省政府实施杂粮振兴工程,成立山西小米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办法商标授权使用管理办法,投入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品牌建设。组建山西小米企业联盟,编写山西小米志,举办山西小米北京、天津、成都专题推介会,扩大品牌影响力。 三抓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省级杂粮交易平台,创新杂粮产销衔接,支持大同、忻州建设粮食交易市场,依托太原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筹划建设中国杂粮交易网,畅通杂粮交易渠道,引领全国杂粮网上交易,发布全国性杂粮产购储加销权威信息。 四抓标准引领。组织种植、加工、食品检验等领域27名专家组建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标准化建设方案,推动山西好粮油生产质量控制规范山西小米种植技术规范等列入地方标准项目。 五抓科技创新。出台科技兴粮实施意见,支持山西农业大学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太行明珠即冲即食小米粥、沁州黄早餐营养米粉、老字号太谷饼等一批杂粮功能产品得到消费者高度认可。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 赖应辉: 福建水稻保供应 福建人多地少、山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产销缺口超过1600万吨,粮食自给率仅为23%左右。同时,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粮食消费需求旺盛,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任务异常艰巨。多年来,福建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走出了一条主销区确保粮食安全的新路子。 首先,坚持内外并举做好大粮源文章。福建立足缺粮省实际,积极推进粮源渠道多元化,破解产不足需矛盾。着力保护本地粮源,实施储备订单粮食直补政策。大力拓展省外粮源,支持鼓励省内粮食企业走出去建立粮源基地。 其次,坚持建管并举做好大储备文章。加快标准化粮库建设,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统一规划建设绿色节能环保的现代化高标准储备仓,同时,鼓励引导农户储粮。 再次,坚持量质并举做好大消费文章。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治理餐桌污染加强粮食质量监管,让人民群众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吃得放心。 最后,坚持惩防并举做好大安全文章。保障生产安全。健全人防、物防、技防、联防机制,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障应急安全。全省确定应急粮食加工企业166家,确定应急供应网点1466家,实现全省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1109个乡镇街道应急供应网络全覆盖,完善应急供应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本资讯标题专家观点:阔步走上中国粮食安全之路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22 19:40 , Processed in 0.18761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