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曝光台 查看内容

湖南:农忙下田间 农闲上大学

评论: 0|来自: 人民网-湖南频道

摘要:  从田间地头,到大学课堂,一批批农民大学生孕育而出;   从只知种地的庄稼汉,到熟悉市场的大学生,三湘农民的福祉正不断增强;   从一村一名大学生,到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15年服务三农,初心不改。   200 ...

 从田间地头,到大学课堂,一批批农民大学生孕育而出;

  从只知种地的庄稼汉,到熟悉市场的大学生,三湘农民的福祉正不断增强;

  从一村一名大学生,到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15年服务三农,初心不改。

  2004年,湖南开始培养农民大学生。15年来,共培养农民大学生112412名,遍布湖南省所有行政村。

  根植乡土,服务三农。这些在乡村上成长起来的农民大学生,成为能干事、留得下的乡村带头人,为加快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湘西电大副校长龙晓颖(左二)指导农民大学生利用学习PAD进行小组学习。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供图

  山乡巨变:村里唱起新民谣

  有女不嫁古冲坡,嫁了也是受罪多;山上只有茅草窝,地下只有泥水喝。多年前,若是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民谣,龙四清只能埋下头抓紧走过。

  时隔多年,这首关于古冲村的民谣,早已被扔进历史的尘埃中。显而易见,发展的步伐,让村子跑到了时间前头。

  古冲村,地处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大山深处。在上世纪90年代,勤劳质朴的村民在一年的忙碌后,基本上存不下什么钱,人均年纯收入不到以百元为计算单位。

  穷日子真是过怕了,一代一代,没有改变。2002年,龙四清当选为村支书,虽是满门心思带领村民致富,可如何致富,她也一筹莫展。

  不懂技术、不懂市场、没有特色产业,一座座大山横亘在龙四清面前,虽有愚公移山的决心,但也是有力没地方使。

  时间走到2012年,龙四清偶然间听说了当地的广播电视大学,有个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看到未来曙光的龙四清,便重新走进课堂。

  这一年,龙四清的年龄接近50岁。

湘西电大校长向阳(左一)为农民大学生讲授黄金茶栽培技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供图

  让农民读大学,主要是让我们不止是看到面前的一亩三分地,更要看到国家这么大的市场需求。三年的学习生涯,让龙四清的思想有了个大转弯。

  通过学习,龙四清拓宽了思路,大力推行互联网+销售模式,村民们种的柑橘、猕猴桃、红豆杉、金银花等农产品不仅不愁销路,还卖了个好价钱。2016年与电视购物平台合作,8分钟销售冰糖橙30万斤。

  要不是村支书龙四清能干,我们的橘子哪能卖得这么好!如今,古冲村集体固定资产从20万元发展到30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0000元。

  如今古冲变化多,漫山桔园挂满果。在古冲村的8000 余亩柑橘产业园里,一首展现新生活的新民谣正在唱响,古冲村也正朝着知名柑橘旅游村的方向进发。

  古冲村的新面貌,也是湖南省山乡巨变画卷中的一部分。在这变化背后,是湖南电大人的一次次付出。

  2004年,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全国电大首批试点单位,启动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10年之后,湖南省将其拓展为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由组织部门牵头、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等单位参与实施,每年在全省盐一定数额的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与农村党员,接受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专科、本科学历教育。

 ≯焦农村人才培养,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育出&lsquo领头人&rsquo,积极服务&lsquo三农&rsquo,为振兴湖南乡村绘就教育发展新蓝图。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陈建民介绍,15年来,学校共培养农民大学生112412名,覆盖了全省所有行政村。据不完全统计,培养的学生中有82.6%的已担任村干部,61.8%的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

2019年库区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正在报到。李芳森 摄

  教育变革:学校换了新模式

  初冬时节,在结束一年的忙碌后,村民和农田都迎来短暂的休憩时刻,田间地头的作物都被收进了仓库。但现在也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开学季和下乡送教时节2019年库区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今天报到;同时,一支农技讲学团也开始走村入镇,送教下乡。

  湖南,21.18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上,散布着大大小小1万多座水库,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需要重视。

  1个班招收100余人,1年开办2期,为培育一批创业能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水库移民致富带头人,助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脱贫攻坚,湖南广播电视大学采用请进来的方式,举办起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

  湖南有8000个贫困村,村民住地分散,需求不一,为此,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又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为村民的学习、生产问诊把脉,解难答疑。

  15年的发展,&lsquo农民大学生&rsquo的培养模式改善不少。彭瑛,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院长,2005年来校工作,便一直扎根在农民大学生培养领域。

  在彭瑛的记忆里,2004年招收的第一批农民大学生,不过160人,仅限于湘潭湘乡、长沙望城、株洲炎陵。

  人虽少,教学管理却难。彭瑛回忆,当时的培养模式是沿用高校学院式教育,把普通本科、专科课程进行压缩,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场所也大多是在传统课堂。学生们并不是很热衷于理论学习,他们希望能不离岗不离乡学到实用性技术,所以不少人请假、旷课,学习效果不佳。

  学什么、怎么学、如何有效组织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具体又实际的问题摆在了老师们面前。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供图

  进入21世纪,我国网络化进程驶入快车道,看准这一历史机遇,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依托自身系统,基于网络学习空间,按照精准培养、重组课程、创新课堂的思路,以农村管理类、农业技术类、农村法学类专业为样本,探索出基于网络空间精准培养农民大学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不仅如此,湖南农民大学生项目还创新性提出精准培养的理念,聚焦培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农村专技人员等三类农村急需人才。

  项目创设了通识素质+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三模块组合课程体系,根据培养人群的不同,精准施教。如村干部培养,统一开设农村党建实务、农村应用文写作等通识课程,设置村官领导方法与艺术等专业技术课程、农业实用技术等职业技能课程。

  目前,已建成18门通识素质课程,82门专业技术课程和20门职业技能课程;建设了300多门地方特色课程和农村实用技术微课,以丰富的课程资源,实现了专业教学的课程模块组合。

  此外,湖南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构了网络空间+田间地头+创业基地三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而精准地实施个性化教学。

  线上,给每个农民学员创建了网络学习空间,配发了移动学习PAD,学员进入空间,自主盐程,学文本,看视频,做作业,参与交流讨论,获任程知识、技能和形成性考核成绩;线下,组织学员参加入学教育、面授辅导、实践教学和创业体验等活动,使教学上接天网,下接田间地头、创业基地,让农民家门口上大学、掌上读大学成为现实。

  农忙下田间,农闲上大学。一批批农民大学生回到养育他们的土地上,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头人队伍,正在三湘大地上成长、绽放。

原标题:湖南:农忙下田间 农闲上大学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13 10:05 , Processed in 0.29717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