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曝光台 查看内容

脱贫后,重庆黔江干部群众继续鼓干劲、谋发展——加油,更幸福的日子在前头(会后探落

评论: 0|来自: 人民日报

摘要: 核心阅读 易地搬迁、做强产业、增加就业&hellip&hellip近年来,重庆黔江通过多种方式带动群众发展,脱贫之后谋致富。随着振兴乡村的力量不断成熟壮大,百姓更幸福的日子就在前头。 重庆黔江,曾经贫困。如今, ...

核心阅读

易地搬迁、做强产业、增加就业&hellip&hellip近年来,重庆黔江通过多种方式带动群众发展,脱贫之后谋致富。随着振兴乡村的力量不断成熟壮大,百姓更幸福的日子就在前头。

重庆黔江,曾经贫困。如今,摘掉穷帽的黔江不减发展劲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易地搬迁住新居

就近就业能挣钱

黔江城区的两间旧屋子,一个月租金100元,条件艰苦。这样的房子,赵凤菊一租就是半辈子。

大女儿读职高,轩子读小学,丈夫身体又不好。我一个女人养家,实在没办法。说起往事,赵凤菊依旧心酸。如今,他们一家人已经搬进一栋新建小高楼的三室一厅里。地砖光亮,家具崭新,阳台上的花草生机盎然。搬进这套80平方米的房子,她只花了8000元钱。

这得益于易地搬迁的好政策。赵凤菊新家所在的小区,是黔江城南街道青坪社区的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迁入的413户1531名困难群众,来自黔江29个乡镇街道,曾经日子都过得很艰苦。

在摘掉戴了多年的贫困&lsquo帽子&rsquo后,我们在2019年又做了一次全面摸底。全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降到了0.05%。但是这最后0.05%的群众,生活依然面临着困难。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说,这些家庭的共性是:因病因学负担较重,自主发展产业较难,卓偏远甚至无卓。

按照政策,我们可以在原籍给他们修建卓。但是他们原籍多在山高偏远地区,分散居住很难发展产业,更不好找工作,致贫返贫风险很大。余长明说,全面考虑后,当地用好用活用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群众一步搬进好房子、逐步过上好日子。

政府出地,建设资金由扶贫资金、土地复垦资金、群众自筹解决。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冉光荣介绍,群众出资标准是每人2000元,一户不超过1万元。资金缺口由国有企业负担,条件是将小区的车库、门面交其持有。

在山高坡陡的黔江,青坪社区所在地是一片难得的平地,正好坐落在工业园区旁边。这样安排是因为,贫困群众就近有岗位,能挣钱,可以长远脱贫。冉光荣说。

一年多前,赵凤菊一家搬进了自己的新家。她也在附近找到了保洁员的工作,每月工资1800元;丈夫身体渐好后,也在附近做短工。现在敢请亲戚朋友来我家坐一坐了。有了自己的家,赵凤菊藏了半辈子的心愿也终于能实现了。

提振精神有信心

巴掌田里生了金

金溪镇,曾是黔江最困难的乡镇,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这么大的镇子,找不到一块超过3亩的平地。金溪镇党委书记李波说,全镇山高谷深、土地贫瘠,半亩大型是难得的良田。绝大多数村民干脆撂荒,外出谋生。

再访金溪,一片片巴掌田重新涌现生机。杂草杂木没了踪迹,经济作物旺盛生长。

这其中,800多亩的桑树、400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是67岁的滕树文、69岁的滕树长、73岁的陈正文这3个老汉干出来的。

脱贫攻坚政策好,我们以前却只能看着别人致富眼馋。咱也能干,凭啥不能富?滕树文说,3人年龄虽然大了,但干起事来不服输。常常天不亮就组队上山,将沉睡多年的土地唤醒。

我当了3年书记,支持镇里新增了157个产业项目。但对&lsquo等靠要&rsquo的,没批过一分钱。李波说,经过3年多的努力,全镇桑园超万亩,2020年实现产值近700万元,户均增收1.8万元。2020年底,全镇全部脱贫。

以前在村里,我60多岁都算年轻人。现在产业发展起来了,好多青壮年回来了,都干得有滋有味。滕树文说,村里能用的地全部用起来,没有一块抛荒,这是他最满意的事。

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的部分群众存在&lsquo等靠要&rsquo思想。黔江区坚持以&lsquo宁愿苦干、不愿苦熬&rsquo的精神鼓舞干部群众,激发出强劲的内生动力。余长明说,26万亩特色蔬菜基地、15万亩亩产万元的立体农业基地、13万亩优质水果基地、8.3万亩优质桑园&hellip&hellip在黔江,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有意愿、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全部参与了产业,获得了收益。

请回能人兴产业

多方带动谋致富

脱贫之后,黔江的干部群众还是干劲满满。没到休兵的时候呢!要推动黔江加快从脱贫攻坚&lsquo主战场&rsquo转化为乡村振兴&lsquo示范地&rsquo。继续加油干,更幸福的日子在前头。记者行走在黔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

金溪镇上,一栋曾闲置多年的三层小楼里,传出密集的缝纫机声。这就是金溪镇金溪被服扶贫车间,本地人高红华从沿海地区回来,在这里找到了工作。虽然工资比之前低一点,但是在家门口上班,能攒下来的钱还多了。高红华说。

附近村民有120多人在这个扶贫车间工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1人,残疾人15人。车间负责人刘廷荣是被干部从外地请回来的能人。

几年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安主管刘昶被市卫健委扶贫集团派驻金溪镇山坳村任第一书记。刘昶走访调查后发现:村里的留守人员特别多,而且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如果金溪镇有一家被服加工厂,村里的留守群众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想法不错,但问题也很直接:加工厂从哪里来?刘昶经过多次走访后发现,山坳村退役军人刘廷荣在湖北省咸丰县拥有多家服装店和服装厂。为此,刘昶驾车前往咸丰县,专程拜访刘廷荣,请他回乡创业。

曾在广州创业的田维仙也是刘昶通过6个月反复沟通后,才返乡创建了护工管理公司,现在已经帮助159人稳定就业。在重庆各大医院,金溪护工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品牌。

这些被请回的项目和能人也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金溪被服扶贫车间营业额不断攀升,刘廷荣与8个村(居)委员会签订协议,每年将产值总额的1.5%纳入各村集体经济中,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完善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利益联结机制,黔江区每年落实3000万元股权化改革资金,多种方式带动困难群众发展。通过做实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助农增收,2020年当地累计销售扶贫产品超2亿元,贫困户稳岗就业超过2万人。

2021年,黔江对已销号村、已脱贫户继续&lsquo扶上马送一程&rsquo,保持脱贫政策、帮扶力度、攻坚态势&lsquo三个不变&rsquo,继续着力补齐农村路、水、电、信、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短板。同时,积极探索农村&lsquo三变&rsquo改革,用农村电商产业服务链推动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余长明说,近几年黔江涌现出400多名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有三老汉这样的土专家,也有刘廷荣这样的能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愈发成熟壮大,工作很多,还需苦干。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11 00:46 , Processed in 0.0682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