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创态度,就是把文化创意和美学融进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既身心降,也绚丽多彩。中国是美食国度,近年来,吃的文化也从原来的吃饱向吃好、吃出降递进。 日前,诗意花城生活圈大讲堂首讲举行,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营养科主任谭荣韶医生就如何吃出降这一主题,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避免饮食误区,以及在文创态度的影响下,吃的环境、品质、材料、颜色、气味等,更能够增强吃出降的心理愉悦,使吃的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升级迭代。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这些都是生活习惯病 谭荣韶表示,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有关数据显示,慢性病的患病率越来越多,比如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数据显示,在制约人类降的主要因素中,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约占50%~55%;环境状况约占20%~25%;遗传因素约占15%~20%;医疗保健机构的工作约占10%~15%,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习惯有关,在我国,不降生活方式占总死因中的37.3%。 ▲这些因不降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所致的严重威胁人类降和生命的疾病统称为生活习惯病。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肺部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家庭遗传除外)、痛风和骨质疏松症,甚至包括一些足部皮肤病等等。 预防的第一步是均衡膳食 谭荣韶表示,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根,医神孙思邈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首先是以食物进行治疗,如果食疗行不通再用药物去治疗。实际上在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多先进的药物的时候,食疗就是最简单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方法。 在现场,谭荣韶从营养学角度分享了如何合理饮食、均衡膳食。 第一条就是食物要多样化。谭荣韶说,根据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包括老人在内)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在多样化食物的基础上,以谷物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米饭过度精细化,在米饭的基础上搭配粗粮杂粮,比如小米、燕麦、荞麦或者是饭里面加点红薯玉米;蔬菜和水果最佳的食用量分别为每天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同时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谭荣韶说道。 少油少盐,控糖限酒也是谭荣韶在讲座现赤次强调的内容,像有些地方菜系多油多盐,所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餐增加了。他建议,每日油的摄入量不超过30克,盐则是6克左右,这对于防治慢性睬常关键。 每餐保证食物色彩丰富多样 ≡于现代年轻人爱喝的奶茶,谭荣韶也特别提醒,一定不能每日一杯,奶茶的含糖量很高,很多奶茶还喜欢加奶盖,这些都让一杯小小的奶茶热量和脂肪爆表。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糖除了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外,还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密切相关。 为了方便记忆,谭荣韶现持享了饮食手掌法则,即一餐吃一个拳头大的米饭,其中三分之一是粗粮,吃一个拳头大小的水果,吃双手一捧左右的蔬菜,一巴掌那么大的肉,半个拇指大小的盐。 他同时指出,多彩饮食也对降大有裨益。天然色素赋予了食物五彩斑斓的外表,以及不同的降益处。每餐保证食物色彩的丰富多样,能让我们摄入充足天然色素,利于养生保健。 大咖论道 文创美食,把文化创意和美学融进生活 色香味形滋养 我们常说食物要色香味形滋养,色指色彩,当我们看到美好的色彩,自然心情就会愉悦,心情愉悦本身对降就有好处。这不仅体现在富有天然色素的食物上,还表现在把文化创意和美学融进生活的文创美食上。 无论是国家博物馆的如意糕四羊方尊巧克力,广东省博物馆的粤光宝盒粤藏蛋糕,还是以电影、卡通、动漫等为主题打造的文创餐厅……在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文创热中,文创美食是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而且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其他文创产品相比,文创美食更接地气,受众更加广泛,也因此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很多一经推出迅速成为网红食品。 降的文创美食才能让行业发展长远 在谭荣韶看来,将文创态度融入饮食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除了色彩带来的美感,吃的环境、品质、材料、气味等,都能增强吃出降的心理愉悦。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创意很多时候赋予食物的可能不止形状和色彩,还有食材的来源、食物的制作、菜品的构思等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与食物组合在一起,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传承。 谭荣韶说道。 现在,他和他的学生们也正在开发一款文创美食,是专为医院病人打造的文创营养餐,这些餐食不仅在食材的选择和搭配上细致用心、营养丰富,而且在色彩搭配、摆盘上有着诗意般的美感,比如红枣木耳蒸鸡的造型就颇具巧思,甚至一碗普通的米饭也有着满满的设计感,我们希望这些能够点亮病人们阴郁的心情,给他们带来温情的关怀。 他也同时指出,文创美食不仅仅需要形状和色彩的装点,也要在选材、制作上秉持降的原则,多一些降食物在文创美食中,会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的降带来更多的积极正面的影响。 本资讯标题,吃出降,也是一种文创态度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24 05:55 , Processed in 0.0449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