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早上,“雍亲王”还在睡梦中,就接到南阳新媒体联盟的电话,说发生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原来是认证为“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的微信账号“汉水襄阳”发布的一篇歪曲南阳武侯祠和诸葛亮文化节的文章。![]() ![]() ![]() 上图:岳飞书出师表 文献记载岳飞:“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这段文献讲的大概意思是说:在公元1138年,也就是南宋绍兴八年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岳飞领兵路过河南南阳,到南阳武侯祠拜谒了诸葛亮,适逢天阴下雨,就在祠内住了下来。入夜之后,秉烛殿内,观看前代贤士留在壁间的赞颂诸葛亮的诗词和文章,以及前后出师二表,看着看着,情不自禁,泪如雨下,当天晚上,他思绪万千,竟无法入睡,坐着等待天亮。第二天早晨,祠内的道士给他倒茶请安,然后摆出文房四宝,请题词留念。于是,岳飞便飞笔走纸,把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写了出来,在写的过程中,他异常激动,涕泪四流,写完搁笔,才觉得胸中郁闷之气稍稍得到舒展。 诸葛亮躬耕地是南阳卧龙岗,“隆中对”的说法是错误的,“草庐对”已经说了1700多年了。 看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卧龙岗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刘备三顾茅庐故址,也是著名的草庐对的诞生地。注:草庐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 ![]() 草庐对原文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 ![]() 上图:京剧空城计剧照 ⊥连历史以来的文艺作品也都是以南阳为原型塑造诸葛亮的,比如京剧空城计中的经典唱词就介绍到: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出山前隐居处,诸葛亮回忆自己出山前是一个悠闲散淡的隐居之士,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自己得遇贤君,从此开始了三分天下,改写乾坤的一生。 京剧原文: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 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东西征南北剿博古通今。 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汉诸葛怎比得前辈的先生。 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抚琴) (哈哈哈……),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 ![]() ![]() ![]() 上图:湖北人顾嘉衡所书对联 清代,在南阳做知府的湖北人顾嘉衡写过一幅著名对联:原文是"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半斗;下联说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阳、南阳呢?顾嘉衡是湖北人,当时又连任河南南阳知府,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只好来个"和稀泥"。但是顾嘉衡从另一个层面已经认同诸葛亮躬耕地是在咱们南阳的,要不然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不提此事。所以我们要感谢全国各地替南阳卧龙岗宣传诸葛亮躬耕地的地方。 ![]()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18 09:57 , Processed in 0.0799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