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记者梳理农产品热点事件发现,近期消费者购买果蔬等农产品,对其颜值较为关注,农产品分拣成为部分商家的必选项。而有的加工户为了让相貌较为一般的农产品卖相更好、卖价更高,不惜使用违规化学药品进行美颜。这不仅有损农产品原本的品质,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当颜值经济来袭,果蔬农产品分拣随之兴起。相比于歪瓜裂枣,消费者更青睐品相俱佳的农产品,是人之常情。市场跟着需求走,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品相俱佳的农产品并非遍地都有,通常还有一定的稀缺性。而且有挑选的,就会有落选的。那些落选的农产品,很容易陷入无价无市的尴尬处境。正如前不久,河北邯郸一对农民夫妻采收了650公斤菠菜,但因为品相一般,卖给菜贩的总成交价只有15元。而在大型商超的精包装菠菜,平均每公斤售价超过4元,部分盒装菠菜每公斤价格超过8元。 一边是650公斤15元,一边是每公斤超4元,同种蔬菜却不同价,而且差距如此之大,难免让人有想法——为农产品美颜增值。但农产品美颜充其量只是初级加工,无法改变它原本的品质,强行将其漂白变美,甚至美得面目全非,本质上还是以次充好。这不仅涉嫌欺诈消费者,而且不规范的加工流程,还可能会带来连锁的食品安全问题,隐患不小。 说到底,部分农产品之所以热衷于美颜,除了商家逐利之外,还因为消费者盲目崇拜。不少消费者容易被外观漂亮的产品吸引,却不关心它们的真实品质如何,商家也乐得投其所好。当前这种较为盲目的消费观念,不仅左右了市场,也让美颜农产品有了更多底气。这值得警惕,应及时引导消费者,形成降绿色的食品观念。其实,无论外观如何,农产品最终都是落肚的食品,外表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质量才是。为了颜值而美颜,不但投机取巧,而且本末倒置。 农产品分拣是大势所趋,质优者价优,符合市场规律。面对日渐差异化的市持类,商家应该积极拓宽流通渠道,满足各层需求,而不是走旁门左道,以假乱真。当然,要整治美颜农产品乱象,离不开市场监管部门、大型批发市场、商超、加工户通力合作。尤其在初加工环节,要及时补上安全监管漏洞,形成可溯源机制。让美颜农产品,无处作妖。 (陈文杰) 本资讯标题,农产品不能为美而失真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9-13 08:41 , Processed in 0.0425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