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曝光台 查看内容

人往山里走:贵州农村因路而兴乡愁更浓

2021-5-15 21:13| 发布者: 八方新闻| 查看: 906| 评论: 0|来自: 新华每日电讯

摘要: 4月21日,洒金村村民陶家友(左)和妻子在看护木耳菌棒。 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新华社贵阳电(记者向定杰)初夏,滇黔桂交界的兴义市烈日当空,但群峰遮掩下的村落凉爽宜人。 三百多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到访此地, ...

4月21日,洒金村村民陶家友(左)和妻子在看护木耳菌棒。 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新华社贵阳电(记者向定杰)初夏,滇黔桂交界的兴义市烈日当空,但群峰遮掩下的村落凉爽宜人。

三百多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到访此地,面对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在游记中发出感叹: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时至今日,山还是那些山,而错落其间的人世却历经了沧桑变化。

初闻洒金村,一听名字,不像是个穷地方。虽然距市区只有约7公里,可是重山阻隔,800多户人家散落在荆棘遍野的坡地上。在稀的田土中,农耕只够基本温饱,苦日子逼着村民纷纷进城。

从兴义公路管理局下派、驻村已经三年的第一书记刘刚说,在交通闭塞的贫困山区,路承载着乡村发展的所有希望。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中,全村通组串户路得到了极大改善。

去年在省公路局支持下,村里的两条主干道串联起来。泥泞的小路不见了,农机可以下地,爷爷奶奶也不用背着孙子孙女上学。刘刚说。

路的畅通带来的远不止这些。打柴山是洒金村的一座山,也是一个寨子。在现代人眼中,打柴已很遥远,不过在当地,上山拾些干柴枯枝、做饭烧火仍是老一辈的生活方式。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古老传统、凋敝破败的地方,被列为乡村振兴试点,未来还将打造成一个农旅一体化的高颜值景点。

如今,这里已经风景别致:路边是一排排木耳菌棒。它们被村民用绿色、红色的带子连接悬挂,巧妙地形成了五环水立方等造型。

再往里走,是一个唤作兴义人家的农家乐。古树葱茏,石瓦房修葺一新,院落里堆着一捆捆干柴,连同簸箕、石磨、陶罐、木风车等老物件。

去年国庆开始试营业,周末、节假日人多,平时每天有一两桌客人。开发运营的公司工作人员说。记者看到,这些农家小院以柴火辣子鸡、布依八大碗等菜品命名,除了肉类,食用菌也是重要食材。

在这里当服务员的村民李素碧说,尽管每月工资只有两千多元,但也比过去出门打零工强。平时除了农家乐的生意,她还要给村里林下菌药基地的工人们煮饭,最多的时候要做七八百份盒饭。

记者顺着产业路来到那片两千余亩的基地。从坡上远眺,可以看见兴义市的一个大规模易地扶贫安置点。那些楼房里,容纳了搬迁群众三万多人。基地负责人陈伦波说,依托洒金村的山地优势,政府大力发展红托竹荪、黑木耳等产业,就近为群众创造就业岗位。

眼下,不论是外来的新市民,还是本地的原住民,食用菌都已成为一部分人的增收渠道。打柴山昔日的贫困户陶家友和妻子除了在基地务工,最近还在自家院坝搭起木架,挂了六千个木耳菌棒。只要早晚洒点水,还有几天长出来就可以卖钱了。陶家友说。

洒金村的振兴还在路上。刘刚说,接替他们驻村,新的工作队马上就要来了,干部一定会一任接着一任干。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仅省公路局系统就累计选派307名优秀干部到120个贫困村开展同步械驻村帮扶,直接投入各类帮扶资金5013万元。

十三五以来,贵州还相继实施了多项农村公路建设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偏远山乡的发展条件,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的还有许多个洒金村。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 黔ICP备16004947号-1 )

GMT+8, 2024-4-26 17:17 , Processed in 0.0242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