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曝光台 查看内容

从暴风骤雨到乡村振兴,黑土地上的工作队

评论: 0|来自: 新华每日电讯

摘要: 时任元宝村土改工作队副队长、作家周立波(资料照片)。   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冷菊贞(右二)在2021年第五届小南河开耕节活动现场(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沃的东北黑土地 ...

时任元宝村土改工作队副队长、作家周立波(资料照片)。

  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冷菊贞(右二)在2021年第五届小南河开耕节活动现场(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沃的东北黑土地,稻菽遍野,米粮满仓。黑龙江,这里曾是翻身分得土地的农民支援全国解放的大后方。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勇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历了75年前土改暴风骤雨的洗礼,脱贫攻坚决战的锤炼,正吹拂着乡村振兴春风的黑土地,始终是开拓者、奋斗者的热土,也是农民命运发生天翻地覆改变的见证者。

  在不同时期,这里都闪耀着一群特殊战斗群体的身影农村工作队。他们把党的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教育发动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改变家园、改变命运。

  为了农民翻身农民在哪,大槐树就栽在哪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东大壕地。75年前,土改工作队在这里打下第一根桩子,分到田地的农民翻身第一次做了土地的主人。

  如今,这里是旱田改水田示范区,新插秧不久的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随风爷。

  有土改第一村之称的元宝村在历史上还有另一个称呼:光腚屯。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的故事发生地便以这里为原型。今年84岁的元宝村村民罗庆宝告诉记者,土改前,村里那些最穷的人家只有一条裤子,夫妻俩谁出门谁穿,这就是光腚屯的由来。

  推翻统治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让受压迫农民翻身,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东北解放区率先掀起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热潮。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控诉地主,惩办恶霸,分配土地。

  1946年秋,时年38岁的作家周立波随部队来到松江,主动要求留在珠河县(今尚志市)元宝区参加土改,并被任命为土改工作队副队长。

  罗庆宝说,土改工作队到了元宝,最初却遭到冷遇。群众对工作队不了解,心里画了很大的问号,都怕他们呆不长,土匪回来报复,所以老实贫苦的农民不敢接近工作队。

  面对这种局面,工作队拿出了共产党人的看家宝发动群众。他们走门串户,访贫问苦,还到田里帮助农民兄弟劳动,一边干活,一边唠嗑,交知心朋友。

  在罗庆宝的记忆里,周立波这个鼻梁上架着眼镜、兜里揣着笔的文化人,常盘腿坐在农民的炕上,跟大伙谈笑风生,教他们唱革命歌曲。

  周立波不仅给土改积极分子训练班讲政治课,还讲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八路军、白毛女等故事。

  当时的第一任元宝区工委书记韩惠曾在回忆文章中讲述了工作队如何开展群众工作。他们借鉴李有才板话里贫苦农民经常聚在大槐树下谈翻身的情节,也开始在元宝栽槐树。

  农民饭后喜欢到谁家唠嗑,大槐树就栽在谁家。工作队参与进去,唠八路军怎样打鬼子、斗地主,其中穿插讲革命道理、宣传党的农村政策。这种方法没有拘束,形式活泼,使土改的意义人人明了,说热闹了深夜不散。

  隔膜和顾虑消除了,有了觉悟的元宝人开始站出来揭露地主恶霸。工作队趁热打铁,成立以贫雇农为骨干的农会、自卫队、妇女会等,让他们处理土改中的重要工作,培养当家做主的能力,留下一个不走的工作队。

  随着恶霸、地主被打倒,农民们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我们全家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罗庆宝一家四口分到20多亩地,高兴得一宿没睡觉,没有共产党,我们就什么都没有。

  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政治、经济上翻身的农民真心诚意拥护共产党,他们以支前、参军等方式积极投入到保卫胜利果实的斗争中,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是当年的动人场面。

  80岁的现任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担任这个村的支书已有41年。他说,土改工作队在深入农村宣传、教育、动员、组织农民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为新中国成立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2020年,元宝村总资产达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万元,半数以上村民住进了楼房或别墅。土改第一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为了斩掉穷根16年8村,做燎原的火种

  饶河兰桥村、宁安瀑布村、东宁东绥村、尚志大房子村&hellip&hellip16年来,厅级村官陈华把8个后进村带成先进村、械村。2019年12月,陈华从机关退休,不再是绥棱靠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扶贫没有终点,我要干到老百姓不需要我的那一天。他说。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瘦之一,黑龙江一度有20个国家级贫困县和8个省级贫困县,1778个贫困村。

  在曾经的省级贫困村绥棱县靠山村,一个占地逾1500平方米、四围是白墙的幸福大院被绿树环绕。大院里有35间房,院子中间被开辟出来种植花卉果蔬。

  70多岁的村民李国琴搬进来已经五六年了,昔日身为贫困户的她是幸福大院的首批住户。

  以前俺们住泥草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李国琴说,通过宅基地置换,老两口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李国琴还把家里12亩地流转出去,每年有五六千元收入,加上村里光伏发电、农机分红等,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晚年生活。

 】山村是陈华十几年驻村生涯的最后一站。2015年9月他初来乍到,那时靠山村还是典型的脏乱差村,村部简陋,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欠债60多万元,村民对脱贫不抱希望。

  为摸透村情民意,陈华带领扶贫工作队白天走村入户,晚上把村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召集起来聊天,集思广益给靠山村号脉。

  贫困户、危房户的卓问题是大家反映较多的问题。村民孙园龙说。工作队请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团队规划设计,建起了这座保暖节能、适合集中居住的幸福大院,拎包即可入住。

  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工作队瞄准发展扶贫产业使劲,组织党员带头发展花卉种植项目。几年下来,靠山村的花卉产业已经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村里80多户贫困户和边缘户通过花卉产业鼓了腰包。

  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的花卉产业也取得了不错效益。陈华说,自己现在信心更足了,今年村里扩大了花卉种植面积。虽已进入退休后的第二个年头,陈华还是放心不下村里,那里牵绊着他一半的精力和时间。

  除了花卉种植,陈华带领工作队给靠山村发展了很多家底。利用扶贫资金,村里购置钩机、大马力拖拉机等农机具,组建机耕队;组建村劳务施工队,既供本村使用,又到外面打工,助村集体增收。目前村集体每年有50多万元盈余。

  产业立起来了,脱贫成果得到巩固。靠山村村民说,工作队就是自家人。而在陈华看来,工作队就像火种,要想方设法让村里的火苗燃起来。让村子真正发生变化,需要改善村民生活,更要从村民内心点燃希望,星火燎原,越烧越旺。

  陈华是黑龙江扶贫一线6182个驻村工作队、2.52万名驻村干部的缩影,正是他们,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仰赖这片黑土地的农民终于尝上了械的幸福滋味。

  为了留住乡愁感觉时间都不够用了

  乌苏里江畔。海拔800多米、乌苏里船歌里的大顶子山经过一冬的冰雪考验重新染绿。山脚下,笼罩在一层薄雾里的便是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

  冷书记!早上四五点钟,村民陈兆军来到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冷菊贞的住处,象征性地敲了敲门直接进屋,冷菊贞麻利地爬下炕头,两人聊了起来。这样的嘲已经成为冷菊贞驻村这些年的日常。

  农民种地起得早,有什么事情都习惯在下地前来找你说、拿办法。一来二去,冷菊贞晚上休息时索性也不挂门了,并且基本都是和衣而眠,这样早上来人了起床也方便。她说。

  驻村5年多,冷菊贞原本清秀白皙的面庞变成了高原红,双手也布满老茧。但这期间,小南河村却快速发展起来,乡村旅游、辣椒产业办得风风火火,不仅脱贫摘帽,2019年还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村旅游和农产品收入累计约500万元。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盘活土地结出&lsquo金饽饽&rsquo,农民可以守家待地增收致富,这样最符合农民的利益和想法。冷菊贞说。

  完成脱贫攻坚只是起点,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要求和挑战。冷菊贞更忙了,感觉时间都不够用了。

  接连几天,冷菊贞睡得都比较晚,白天事情太多,只有晚上八九点之后才能静下来,做一些没完成的工作。

  今年的重点是农村环境治理。灯光下,冷菊贞铺开1.2米长、2.4米宽的小南河村规划图指给记者看,现在村里住着147户、437人,每户在图中都标明了位置。按规划,东西6条街、南北4条街在搞好卫生基础上,将分别栽种苹果树、梨树、李子树等,每条街风景都不同,满足旅游和摄影的需要。

  最近,一家旅游公司正准备利用小南河村的一块废弃土地投资建设民宿,已进入签约阶段。这让冷菊贞松了一口气,由旅游公司负责民宿运营,今后村里不用为客流发愁了。

  &lsquo十四五&rsquo期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先进、富裕、美丽、和谐的小南河。对小南河村的未来,冷菊贞已有精细的打算。

  产业发展仍是重中之重。不久前,黑龙江省农科院与小南河村签订协议,将这里作为辣椒试验基地,并计划进行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冷菊贞说,新研发的辣椒种子一年可产三茬,辣椒酱厂的产量今年将突破100万瓶。

  新的酒厂马上也要投用了。村民周延亮在冷菊贞的启发下,建了一个衅坊,一年烧酒近20吨,都在周边销售。通过招商引资,一家广东企业正对酒坊进行灌装设备升级改造,并负责开拓国内市场。

  冷书记来之前我基本没啥事可干。周延亮说,现在他种地、养猪、烧酒一起忙,虽然辛苦些,但动力十足。

  产业起来了,但基础还不够牢固,尤其是市臣验不足;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很难一蹴而就;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仍偏弱&hellip&hellip这些都是一些现实问题。

  夜已深,点点星光下小山村的夜晚静谧、远离喧嚣。冷菊贞坐在电脑前敲打着文字,抬头,时间已过零点,又是新的一天。乡村振兴,我们还要再加一把劲。她写道。(记者韩宇、王春雨、强勇、王松)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9 19:37 , Processed in 0.1722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