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在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岚天乡,100余家森林人家农家乐的经营者纷纷为迎接避暑旺季忙碌起来。 近年来,凭借着良好的生态资源,岚天乡的森林人家每家每年收入少则5万元,多则可达30万元。这场两山论的生动实践,源于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推动。 重庆三变改革试点于2017年启动,岚天乡的岚溪村是首批38个试点村之一。改革中,试点地区在对当地资源清理核算、确权确股基础上,按照联结农户、搭建平台、对接市场的要求,推动农业股份公司、股份合作社、产业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现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激活了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已达591个,累计盘活耕地、林地、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103万亩,闲置农房3645套,带动103万农民成为股东,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死资源变活资产 案例:城口县岚溪村将风景资源以495万元折价入股,与一企业合作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开展三变改革,首要工作就是清理核实资产、资源,把死资源变成活资产。 大量劳动力外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优势不明显&hellip&hellip在丰都县三建乡,此前在发展中遇到了诸多乡村中都存在的共性难题。三变改革之初,当地召开了500余场次会议,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模式,首先将分散闲置的土地资源集中盘活,发展起了笋竹、苗圃、油茶、冷水鱼养殖等附加值高的产业。 土地得以集中统筹使用后,当地还完善了道路、水利等产业配套设施,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提高了农业质量。如今,三建乡形成了10个规模化特色产业,分散零碎的土地全部整理成路、水、渠三通的产业基地,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0余个、季节性务工岗位4000个。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重庆不少区县还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大胆创新,将许多闲置的、无形的资源变出了价值。 在荣昌区清江镇河中村,村集体将闲置的村小校舍租赁给返乡村民,开办了一家皮具加工厂。如今,这个工厂吸纳了周边30余名村民就近上班,员工月均工资3000元,村集体也有了固定的租金收入。 沙坪坝区中梁镇庆丰山村,有一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天然溶洞,洞内冬暖夏凉,泉水终年不断。经与业主协商,当地以溶洞资源入股,双方合作发展起了溶洞泉水豆芽产业,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甚至将风景资源以495万元折价入股,其中包括河堤、夫妻树、观光步道等景点、设施,与一企业合作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数字:截至2020年底,全市591个试点村共清理核实集体经营性资产4.1亿元。 普通农民变股东 案例:綦江区中峰村367户农户以700亩土地入股特色农业产业,其中58户农户入股建设印子山蜂园,147户农户入股发展中药材蜜源种植基地 家底已摸清,如何合理利用资源、把农民变成股东,更考验智慧。 为了彰显变的效应,重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合股联营为关键,探索多种股份合作经营方式,形成了三变+特色产业三变+乡村旅游三变+康养休闲三变+精准扶贫等改革发展路子。 其中,有企业+村集体的方式。以梁平区猎神村为例,2018年以来,该村结合明月山·百里竹海景区建设,引入重庆怡幽谷农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原打米厂闲置集体建设用地折价入股,占比8%,共同建设梦溪恬园民宿。此外,又将37户闲置宅基地作为集体全体成员所有的资产,出租给亿联集团建设墨林别院民宿,每年固定收取租金,实现闲置资源变固定收益资产。 有村集体+合作社的方式。比如,江津区李家村村集体利用闲置校舍资产、资金与丰土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合股联营发展食用菌产业,村集体占股70%,合作社占股30%,实现平等合作、共同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现年产鲜食用菌200吨、纯收益20万元,村集体每年可实现经营分红14万元。 也有农户+基地的方式。在綦江区中峰村,全村367户农户以700亩土地入股特色农业产业,其中58户农户入股100亩建设印子山蜂园,每年每亩保底分红400元;147户农户入股300亩发展中药材蜜源种植基地,每年每亩保底分红200元。 通过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合股联营模式,农户真正实现了土地流转获租金、资源资产入股分红利、基地务工挣薪金、集体收益分现金等多渠道增收,同时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大幅提升。 数字:2020年,全市试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33亿元、村均21.9万元,农户人均增收510元。 财政资金股权化利用 解读:对于农业企业、合作社承接的农业产业发展财政补助项目,由所在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财政补助资金30%50%持股 三变改革最终目的是要让老百姓更多受益,落脚点仍在于发展产业,创造收益。 此前,在产业发展中,政府的财政资金多直接发放给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由此也导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不多、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等现象存在。 为此,自2016年起,重庆在35个重点农业区县探索了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并结合三变改革加以调整和深化。具体来说就是,对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承接的农业产业发展财政补助项目,由项目所在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财政补助资金30%50%持股,其余直接补助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一般按持股资金5%10%/年的标准固定分红,变一方独享为多方共赢。 在永川区五间镇,村民孔德银原年均收入仅2000余元,通过农业项目财政补助,流转土地3.7亩给同申元食用菌公司后,该农户年租金收入2886元,进入公司务工年收入6000余元,再加上每年分红810元,总计年收入超过9000元,实现了增收。 不仅如此,村集体也有了固定分红,收益随后又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公益事业,解决了村组无钱办事的难题。 数字:全市现已累计实施相关项目8763个,涉及财政资金55.24亿元。其中2020年实施股权化改革项目2067个,涉及财政资金13.26亿元,惠及199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45.5万农户。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9 09:36 , Processed in 0.2485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