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曝光台 查看内容

省城医生夫妇带着女儿去驻村

2021-7-26 21:19| 发布者: 八方新闻| 查看: 1680| 评论: 0|来自: 中国青年报

摘要: 徐晓婵没想到,自己离开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璜尖乡清溪村的那天,上演了电影里才会出现的一幕。 乡间响起久违的敲锣打鼓声。徐晓婵的车后座和后备箱里,塞满了村民送来的笋干、茶叶、葛粉、茶油等土特产,这也是乡亲 ...

徐晓婵没想到,自己离开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璜尖乡清溪村的那天,上演了电影里才会出现的一幕。

乡间响起久违的敲锣打鼓声。徐晓婵的车后座和后备箱里,塞满了村民送来的笋干、茶叶、葛粉、茶油等土特产,这也是乡亲们认为最好、最珍贵的东西。她被乡亲们簇拥在中间,挨个拥抱,一一话别,哭成一片。

在不远处的的徐家村,村民排着长队欢送她的丈夫张建明。人群中,两名村民举起大幅书法作品,上书厚德仁医,一心为民。

临上车前,徐晓婵含泪对着这群可爱的乡亲们说:这儿也是我的家,我不是&lsquo回家&rsquo了,只是暂时&lsquo离家&rsquo。

三人的车已经翻过一个山头,徐晓婵忍不住回望,远处,乡亲们还守在路口,对着下山必经的道路挥手。

2019年,安徽省针对少数村无村医或无合格村医问题,启动降脱贫百医驻村专项行动,确保全省168个村医空白点消除。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徐晓婵和丈夫、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科医生张建明约定,咱们俩都报名吧,兴许能申请到一个地方。幸运的是,他们被分在相隔5公里的清溪村和徐家村。

第一次上山进村,顷雨季,路上遇到两处小塌方。徐晓婵回忆:感觉一直在上升,海拔一变化,耳鸣起来。本来云在我们头上,车开着开着,云来到我们身边,再后来,云跑到我们身后去了。这地方得有多高呀!

璜尖乡平均海拔820米,在安徽省最边缘的地区,是省内最后一批通路、通电、通电话的乡镇。地形就像一座狭长峡谷,乡亲们沿河两边居住。清溪村有3个村民组,流行两种截然不同的方言,刚来时,徐晓婵一句话听不懂,只能请年轻村干部翻译。

很快她就发现,当地村民依赖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对降的认知很原始。这里耕地少,村民每天上山挖笋、采茶,一干就是一整天,为补充体力会吃大量咸的食物。平时,村民也养成了吃咸肉、腌菜的习惯,只有过年才吃一回新鲜猪肉。

这可能会造成高血压,给并发症埋下隐患。徐晓婵发现,村民血压高压大多在180-190毫米汞柱左右,甚至还有几人达到240毫米汞柱。此外,因采茶导致的颈椎病、因负重导致的腰椎及膝关节疾病、因攀爬导致的肩周炎都很常见。

2019年8月,清溪村卫生室开诊。徐晓婵至今还记得接诊的首个病人。病人来时已经快休克了,血压低,心率快,几乎摸不到脉搏。病人长期饮酒,20多天前突然胃穿孔,做过手术后情况转好,但是由于没人陪护,伤口感染,实在扛不住了,才找人把他带到卫生院。

张建明也发现,很多人下山去市里看病的次数屈指可数,大家普遍对治疗、吃药比较抵触。年纪大的村民不会调整药量,吃了药会有头晕等副作用,索性就不吃了。好多人出去干活,嫌带着药麻烦。

只能挨家挨户宣传、劝说。张建明还特意介绍起自己总结的话术:乡亲们,你们看,国家对降多重视,很多药都降价了,你们自己不能不重视呀&hellip&hellip

可仍然有人不听劝。量血压不要钱,测血糖也不要钱,欢迎你们来呀。徐晓婵和张建明又从量血压时的聊天谈心入手,打开当地人的心扉。

退休教师汪双喜来卫生室拿感冒药时,徐晓婵发现他走路不稳。经询问和诊断,发现他竟然有12年的脊髓型颈椎病史,赶紧建议他去上海医院治疗。目前,患者病情已经稳定。

徐晓婵观察到,村里最远的周家源村民组的村民来卫生室要走10公里,便和丈夫商量,每周三、五下午,俩人开车带药去巡诊。刚开始,他们在车顶放上定制的蓝色泡沫板,并写上移动卫生室几个大字。后来,乡亲们熟悉了,每次看到徐晓婵的车来了,就主动围过来,车顶上的蓝牌子再也不用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两村约有近1000人返乡,徐晓婵和张建明要上门测量体温。平时,他们与镇村干部、志愿者一起守在防疫关卡,拦车登记。张建明回忆,冬天,海拔高的地方特别冷,山上、树上全是雾凇,大家围在一起烤火盆,挡风的帐篷还被吹塌了两次。

去年大年二十九晚上,排查工作结束,徐晓婵一家回到合肥。初一,她跑了20家药房,初二一早,带着筹集的300个口罩回到璜尖乡。

村民对他们说,你们回来了,我们就不怕了。

疫情期间,村民杨来根80多岁的父亲因尿潴留诱发心衰。因为隔离,老人无法出去,徐晓婵带着导尿管上山,一边帮他排尿,一边治疗心衰。

让徐晓婵欣慰的是,省派专家的称号是自带光环的,村民会听从自己给出的居家建议,一些原本准备去邻乡串门过节的人也取消了出行。

前两年,村里有19人因病去世。他们驻村这两年,只有4人因病去世。张建明感慨,村里慢性病患者慢慢吃上了药,部分喜欢抽烟喝酒、生活习惯不好的人改变了习惯,这些细微变化让身为医生的他们有了收获感。

2019年暑期,夫妻俩将女儿张清语从合肥转学到璜尖中心小学读二年级。刚开始,孩子很抵触,非要带着姥姥一起上车才走。后来,性格开朗的她很快结交了新朋友,融入了村小的生活,经常放学后和同学一起下河摸鱼抓虾。徐晓婵预想中的冲突没有出现。放学见不到女儿影子,得去村民家挨个喊,才能把小清语从同学家喊出来。

徐晓婵觉得,村小和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虽然教学楼、操场小了一点,但多媒体教室、投影、智慧教育系统一应俱全。

一开始,她还想着给张清语补补课,后来一想,反正已经到农村了,干脆放手让孩子自己学。她听老师说,张清语喜欢抱着书看。

以前作业多,反而没有时间看课外书。其实,知识什么时候都能学,可在农村的这段成长经历,却是无法复制的。工作之余,夫妻俩带着孩子种香菇、挖笋,学习炒茶。晚上,一家三口拿着手电筒抓萤火虫,周末一起看云海、爬山、帮农民干农活,这些都是城市里没有的体验。

我很羡慕女儿,我长这么大,都不知道蘑菇是怎么种的,也没喝过山泉水。徐晓婵觉得,在农村上学,能让孩子感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了解基层的发展。

置身山水美景之中,张建明觉得用手机拍照不过瘾,买来单反相机和无人机,自学了PS软件。工作之余,他来到女儿所在的璜尖乡小学,给学校毕业班学生拍了毕业照和个人照片。

徐晓婵心里早已决定,今后会定期带着女儿回到这片曾经生活过的土地,这里是成长路上的重要坐标。

驻村期间,徐晓婵和张建明借助智慧医疗智医助理系统,辅助诊疗、随访、查资料、写病历,让当地百姓第一次有了医疗档案,建立了预防医学体系。

老人们常和我念叨10年、20年前的村容村貌,这让我切实感受到当地的变化。徐晓婵感慨,之前自己对扶贫二字没有太深的认识,来驻村之前,还去网上搜过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是什么。

两年过去,徐晓婵和张建明了解到扶贫的真正意义,也更加感受到肩上的职责。哪怕一个人单独住在一个山头,政府也会修路到他家,通电、通网。国家可以给贫困户好政策,为他建起基础设施,给他营造公平的环境,鼓励他通过自己奋斗致富。

徐晓婵也渐渐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去找出因病致贫的可能因素,挨家入户聊病史,发现村民有不正常的情况和病症,就劝他赶紧去做检查,排查出风湿性心脏病、直肠癌、肿瘤、重症肌无力、血绣减少等隐藏许久的疾病。

这也引发了徐晓婵对这身白大褂背后更深意义的思考。回来以后,她写下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议。她总结,皖南山区村医流失严重,有些乡卫生院只有三四名医生,诊疗设备也较少。慢性病患者大多对疾病认识不足,拖成大病之后,费用就成了大问题,预防很重要。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对疾病认识也比较局限,缺乏全科医生。

因此,医疗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需要人才,目前培养出的乡村医生,与理想的全科医生差距巨大。但是,受限于各种因素,得先做到&lsquo有&rsquo,才能进一步追求&lsquo优&rsquo。徐晓婵表示,院校直接定向培养是一个好方法,但医学是一门知识量大、精细复杂的学科,乡村地区疾岔现更为复杂,治疗有难度,所以村医这个身份很难吸引年轻人。

既然可以施行&lsquo县管乡聘村用&rsquo,为何不能乡聘乡用?她提议,可以将新培养的村医全部纳入到乡镇卫生院编制,村卫生室由卫生院统一管理,医护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相互流动,同时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规范管理及帮扶力度。

张建明也呼吁,建立常态化巡诊制度,将周边几个偏远人少的村捆绑为一个区域,安排专人定期巡诊。

根据统一安排,村医驻村期间,还要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一名合格的村医。目前,徐晓婵手把手带教的新聘村医胡新莲已到岗一年。张建明也培养了两个年轻徒弟。

据了解,百医驻村结束后,安徽省还有千医下乡万医轮训定向培养等举措,年轻村医在未来将发挥重要作用。

乡村医学事业要发展,年轻人很重要。如何耐得住寂寞是一个问题,只有克服了这个,才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乐趣和意义。徐晓婵说。

(实习生韦慧敏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 黔ICP备16004947号-1 )

GMT+8, 2024-3-28 23:40 , Processed in 0.0235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