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曝光台 查看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走出实验室 田野显身手(一线调

评论: 0|来自: 人民日报

摘要: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20多年间,数十万科技特派员在山林奔波、在田野耕作,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他们在广袤乡村 ...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20多年间,数十万科技特派员在山林奔波、在田野耕作,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他们在广袤乡村继续贡献力量。

既教种植又解病害

要跟农民打成一片

一颗玉露香梨,如同碧玉,表面还带红色带状条纹,出落得标致动人。在山西,一提玉露香梨,那可是好吃的代名词。因此,成了山西隰县的致富果。

从10年前种植面积仅有3000亩,发展成如今规模,离不开背后那个人郭黄萍。就是她带来了优质栽培技术、储藏保鲜技术。

郭黄萍脸晒得黝黑,不爱说话,只习惯与梨树打交道,是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梨树课题组负责人,今年62岁。先杂交授粉,秋天产果,再春播种子,长出苗子移回田间,六七年后挂果。接着确认优良单系,单系之间比较、扩繁,才能生产试验。郭黄萍介绍。

时间倒回世纪之交。2000年,当时香梨培育一度停滞。育树和育人一样,经不起耽搁,就想赶紧找到地方。郭黄萍等人一眼看中隰县。吕梁山区里,这里平均海拔高,温差大,对梨果甜度影响大。

脱胎于库尔勒梨和黄花梨的玉露香梨,确实找了个好产地:碧玉透亮、个头大、汁多爽口,课题组一位前辈说:就叫玉露香梨吧!大伙一致点赞。

教技术还不够,特派员还得会解难题。老毛,最近橘子怎样?见到来人,毛盛友迎上去。他是安徽省太湖县天华镇人,承包了村里300多亩柑橘果园。来人是他的老熟人太湖县种植业服务中心高级农技师周泉水。

柑橘园里果木葱茏,绿色果子挂在枝头,周泉水看在眼里美在心里&hellip&hellip这些柑橘目前县里共种植6400多亩,每年上市都是紧俏货,去年却发现天敌桔小食蝇。如果大量落果,不及时防治,两三年就毁园。周泉水说。

省农科院专家们制定了防治方案,工作落到了周泉水等一干特派员身上。两三平方米一个黏虫板,一亩100200片,还有果蝇诱粘球,药物填充其中就能引诱害虫,每棵树都要挂两三个。黏得多,得勤换。一边检查果树,周泉水一边解释。

对哩,那个球是不是再挂开点,选长点的树枝?毛盛友问。

自1980年参加工作,周泉水一直做农技特派员:太湖山区、库区、老区多,农民辛苦得很,特派员要跟农民打成一片。

驻扎田间叫响品牌

我们和农民教学相长

尝过梨的都说甜,可果农没尝到甜头,这香梨迟迟推广不开。当地的果农李元生一声长叹:梨倒是好吃,就是放不住,谁敢多种?

郭黄萍一看,梨子成堆地放在窑洞。我们推广了恒温冷库,让梨持久保鲜。李元生那会每次看到郭黄萍,总有十万个为什么要问。我和以往一样,春天浇水,可长出来的这个形总是不好看&hellip&hellip

郭黄萍和团队干脆驻扎下来。作为隰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元生承包的30亩梨园全部种上了玉露香梨,慢慢也摸索成了土专家。我们和农民教学相长,跟他们交流,也能给我们提供新思路。郭黄萍说。

冬天,郭黄萍和团队差点因为山路结冰翻到山里;夏天,顶着烈日室外一站就是几个钟头。她把恒温冷库带到了隰县,让玉露香梨持久香;她解决大龄梨园郁闭、萼片部分脱落等问题,提出永久株和临时株的办法&hellip&hellip

如今,隰县的玉露香梨已经发展到30多万亩,因为品相口感出众,价格是普通酥梨3倍多。隰县更是将玉露香梨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高标准品牌化建设。如今,这吕梁山南麓,青山已成金山,满山梨树愈发沉甸甸&hellip&hellip马上又迎收获季,郭黄萍看着梨树长大,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从推广杂交水稻良种、配套水稻旱育稀植,到消灭荒山、坡改种茶、推广蚕园套种等增收技术&hellip&hellip几十年来,周泉水帮助的农民有多少实现脱贫,他自己都记不清。

如今农村年轻人少,才更需要咱们农技人员想办法。周泉水说。

农业各领域,都需要科技支撑。过去说为脱贫攻坚插上农业科技的翅膀,乡村振兴也应如此。比如,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好种源问题,进行种子研发,就需要发展生物育种技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边学边干传授技艺

昔日土疙瘩,成了金馍馍

走进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记者感觉弥漫着药材味道。

2013年这里还并不是这样当时,米林县农村科技特派员桑加曲培来到南伊村,找到当时的村两委:我想开设藏药种植基地!

几年来,他作为米林县第一批科技特派员,三天两头下乡指导老乡;出生于1986年的他已经是当地群众口中的老师傅。可他虽专业出身,但种植经验匮乏。

波棱瓜是一味传统藏药材,桑加曲培熟悉,种起来却困难重重。第一批种子种下去,发芽的少,枯死的多,这愁坏了桑加曲培&hellip&hellip

为此,他专门向西藏农牧学院的专家求教原来,小小一只瓜,从选种到施肥,桑加曲培都有做错的地方。

专家解释,波棱瓜种子,以一年内为宜,老了就难萌发。如何挑?专家支招用水泡,漂起来的统统不合格。此外,种子种下前如何处理、浇水量如何把控、肥料如何浇灌&hellip&hellip一步步都有细节要注意。科技特派员自己掌握还不到位,要把这些技术咀嚼、熟悉,再传授给村民,才能产生积极效果。

村两委开会研究,答应了桑加曲培的请求。于是,这家几百、那家几千,村里38户群众东拼西凑了12万元,入股种植基地。2013年,米林县扎贡沟藏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成立。

开始村民们以为种藏药材,跟种粮食一样简单。桑加曲培说,为了让大家转变观念,他专门制订指导读物,送到每家每户。还带上藏药材种子,在种植户地里手把手地教。

在桑加曲培指导下,村民嘎玛培育起了棱子芹等藏药材。用惯了锄头,嘎玛刚开始大大咧咧:不就是种地吗?

一年下来,产量给他上了一课。药材耕作要细致。桑加曲培告诉嘎玛。之后,桑加曲培得空就往嘎玛田里跑。怎么用小铁锹、种子埋多深、浇多少水&hellip&hellip桑加曲培都教给了嘎玛。

在地里工夫多了,年终产量终于见了回报。第二年,地里藏药材产量比前一年翻了几番。这两年,桑加曲培开始学习选育优良品种等技术。藏木香是藏药的主要原材料,西藏本地很少,2015年试种取得成功。像这样的新药材不断开发,昔日土疙瘩,成了金馍馍。桑加曲培说。

乡村振兴,农业科技人员一定要沉下去,沉到乡村去。同样,国家应该通过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这样的话,新技术就能够迅速投入到生产实践中。赵皖平说。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8 04:02 , Processed in 0.0545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