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国内新闻 查看内容

描绘乡村振兴新安山居图

评论: 0|来自: 安徽日报

摘要: 看到马头墙,就到了徽州。传统村落,既是透视徽州文化的一扇窗,也是了解徽州历史的活化石。 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的核心发祥地,拥有中国传统村落271个,居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第二。其中,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 ...

看到马头墙,就到了徽州。传统村落,既是透视徽州文化的一扇窗,也是了解徽州历史的活化石。

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的核心发祥地,拥有中国传统村落271个,居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第二。其中,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黄山市以珍爱之心,扎实推进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建设,让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活起来。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新安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留下来 活起来

早些年流失的皖南古建,足以再建一个宏村

专注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三十余年,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专家陈继腾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这样一些往事:

上世纪60年代,屯溪近郊的篁墩村,明代古建被推倒埋于地下,直到50多年后才重见天日;1996年,休宁县黄村,清代老宅荫余堂所有的木件、砖瓦、门墙、石板、家具等,全被拆运到了美国。日记中,还记载了在更多的地方,许多村民拆旧建新,将古建构件随意拆卖,木料当柴火焚烧&hellip&hellip

早些年流失的皖南古建,足以再建一个宏村。2001年,一家媒体曾用这样的标题,呼吁各方对徽州古建加强关注。

古建与传统村落,从来都是一损俱损的整体。全国首部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长江、黄河流域的调查数据为例:2010年,这些地区的传统村落仅存5709个,较2004年减少3998个。

2009年起,黄山市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先后出台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徽州古城保护条例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所有名镇、名村、名街编制保护规划,实行清单管理。

同时,设立徽州古建筑保护开发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投资保护利用,探索出政府主导国企经营、财政扶持民企经营、国企开发村企合作、省外独资村级协助、民企收购异地保护、多方集资整体提升等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创新开展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及认租、认领、认购工作。

不仅要留下来、活起来,还要相互赋能、共生共赢。

从&lsquo百村千幢&rsquo到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迈步新的征程,我们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思路,也从&lsquo点&rsquo扩散到了&lsquo面&rsquo上。黄山市卓和城乡建设局二级调研员方卫斌介绍,近年来,该市聚焦一环三片,重点发力137个传统村落、350平方公里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围绕美丽公路、旅游驿站、景观节点、产业集群等连接环,试点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及源头片区、古徽州文化旅游片区、世界文化遗产拓展保护片区,着力打造生态美景环和村庄富裕环,在新业态与新模式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微改造 精提升

守住古村落筋骨肉,传承徽文化精气神

群山深处的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村,是一个百年古村,也曾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转战地、皖浙赣红军独立团的根据地、中共皖浙赣省委的常驻地,被称为皖南革命的摇篮,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内,无名烈士纪念碑突破了传统纪念碑高耸入云的形态,以地碑的形式,融入层峦叠翠的茶山之中,在映山红的点缀之下,构建了风展红旗如画的美学意境。

保护最好的方式,就是恰当地、有效地、合理地利用。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自然山水,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朴村落,吸引八方游客争相打卡。石屋坑村的重焕生机,折射的是黄山市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探索出的平衡之道。

如果忒修斯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文物保护学科中,著名的忒修斯悖论,道出了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

怎么改,改多少?为了让项目方案更加科学,黄山几乎每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背后,都少不了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的头脑风暴。

五一前夕,歙县深渡码头,新安江百里大画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一场由市县两级住建局负责人、深渡镇政府工作人员、大茂社区代表及专家学者参与的讨论会,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

墙壁上,现代元素会不会破坏徽派建筑的整体美感?艳丽的颜色,适不适合水墨画一样的整体环境?&lsquo显山露水&rsquo的整体格局能不能打破&hellip&hellip将近两个小时的讨论中,不乏犀利的争执,但微改造、精提升与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始终是主导这次讨论不变的原则。

肥梁、瘦柱、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四水归堂的天井布局,精美的砖、木、石三雕,共同构成了徽州古建的核心,这是保护利用过程中必须守住的&lsquo筋骨肉&rsquo。与此同时,徽派建筑作为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彰显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充分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是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lsquo精气神&rsquo。陈继腾说。文化味 烟火气

让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rsquo

资源能否变资产、资金能否变股金、农民能否变股东?脱贫攻坚中沉淀的三变改革,也叩响了传统村落为谁保护、谁来利用的时代之问。

黄山的答案是: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徽州民宿、康养度假、非遗文创等特色产业,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使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在歙县,卖花渔村有据可考的历史长达千年,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徽派盆景技艺代代相传,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卖花渔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项涛说,通过盆景产业和乡村旅游,该村去年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旅游服务业收入500余万元,盆景销售额2500万元,户均收入超10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7万元,并带动周边村镇发展,成为黄山唯一一个有净流入人口的村庄。

在黟县,44个中国传统村落中,由古民居、古建筑改建的民宿客栈,是该县最为闪亮的一张名片。目前,黟县以民宿为主的文旅产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近3900个,间接带动2万人增收,宏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国家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黄山市卓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章继平表示,该市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既抓好单体古建筑周边环境整治,也抓好古村落、古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的整体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改善当地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环境,促进传统村落在生态中保护、在业态中利用。

章继平说,计划到2023年,完成5个区县内1000处不可移动文物、1000幢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分区分类完成137个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带动231个行政村发展,并致力于将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塑造为该市传统村落最鲜明的标识,着力打响田园徽州村落徽州烟雨徽州三大传统村落品牌,努力打造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全国样板。(见习记者 方舢 记者 吴江海)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18 09:39 , Processed in 0.0428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