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举行。三亚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袁院士生活、工作多年的地方,在其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来自海南、湖南两省有关部门领导,以及袁隆平院士家人、生前同事、学生等相聚一起,共同追忆和缅怀其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怀。本报记者 王祝华摄 ◎本报记者 俞慧友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怀着对这位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人的深切怀念,人们自发组织起对他的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一座楼,记牢名誉校长的科学精神 5月20日,湖南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和袁隆平院士的妻儿,他生前的同仁、学生、好友,一起默哀,深刻缅怀老先生。 袁隆平院士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名誉校长。为纪念这位校长和农业领域杰出科学家,学校将第十二教学楼正式命名为隆平楼。我们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也希望时刻激励广大师生学习他爱党爱国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学校党委书记陈弘说。 5月22日,湖南农业大学部分师生代表还来到袁隆平院士陵墓前祭奠,他们希望赓续隆平精神,汲溶进力量。记者还了解到,学校正筹建袁隆平院士纪念馆。目前,他们已收到袁隆平院士家属代表捐赠的老先生遗物26件。 一系列书籍,记录对老先生永恒的思念 不思量,自难忘。 为纪念袁隆平院士,湖南省委宣传部拟组织袁隆平纪念馆、湖南省新华书店、省图书馆、省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纪念袁隆平院士出版物集中展示。 ∑技日报记者看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袁隆平,以新闻报道纪实形式记录了袁隆平故事,以一系列报道、一座城的送别、一群人的缅怀、一种精神的传承为主线,系统整理、影印海内外各界悼念、追忆袁隆平院士的盛况。 把功勋写在大地:袁隆平画传,则以300余幅关于袁隆平院士的珍贵图像资料,全面再现当代神农奋斗与奉献的一生,还原一个既有深度又温暖、亲切、立体的科学家形象。杂交水稻也正式出版纪念袁隆平院士专刊。 一份成绩,科研工作者对他最朴实的纪念 杂交水稻在我国推广近50年,我国在杂交水稻品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种子生产优势不太明显。随着水稻种植方式越来越轻简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老先生鼓励下,以小粒型不育系选育为突破口,实现了杂交制种混播混收、机械分离全程机械化制种,成功选育和通过审定了卓201S等6个小粒型水稻不育系。适合机械化制种的卓两优0985、卓两优141产业化过程中,供不应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帮说。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实质上也是产业发展梦。 袁隆平院士的学生、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家邓启云,十年前在老先生支持下创办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十年后的今天,成功构建了基本完善的杂交水稻研发、生产、推广团队和体系。我们会积极为杂交水稻产业化,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邓启云说。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回忆,2020年12月20日,老先生就2021年超高产攻关工作做部署定下两个目标:一是双季稻实现亩产1500公斤;二是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去年,湖南省衡南县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基地达到亩产1603.9公斤,成功实现了周年亩产1500公斤目标。另一个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目标,仍有30公斤差距。今年我们在全国设立5个点。从现在情况看比较乐观,如果后期天气条件好,今年有望在1—2个点实现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 一粒种子一片林,种下传承和希望 观看袁隆平影片,参观袁隆平故居、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5月22日,湖南怀化洪江市在安江农校纪念园组织了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活动。 洪江市被誉为物种变异的天堂。曾经,老先生在这里工作生活了37年,在这里发现并培育出杂交水稻。作为杂交水稻发源地、袁隆平院士第二故乡,当地一直努力传承他的种子精神。他们表示,要学习袁隆平,做一颗爱党爱国为民的好种子,一颗创新奋斗、攀登高峰的好种子,一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好种子。 湖南省农科院则启动院士林植树活动。他们拟以植树之行传达育人理念,传承薪火,激励创新,切实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现场,23名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人携手1名该院青年代表,1名少先队员,共同栽下1棵树木。院士林寓意着科学、创新、奉献、传承和希望。 本资讯标题,袁隆平精神这样延续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9-15 05:21 , Processed in 0.0451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