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6月1日电(记者陈春园)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丰城市建立了长乐乡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今天,丰城市已成为江西大粮仓,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0.24亿斤。在这片红土地上,69岁农民杨国辉祖孙三代接力种粮,见证了中国饭碗越端越牢的历史新貌。 荣塘镇马口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青苗正茁壮生长,杨国辉喜上眉梢。今年天气不错,人勤劳天帮忙,指望着又是丰收年!他告诉记者,这是2021年新改造的高标准农田,耕作条件好,每亩地一年能产2000多斤稻谷,比以前的望天田好太多了。今年,杨国辉一家共流转了3000多亩地种水稻,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杨国辉从小在村里长大,帮父母种家里六七亩地。以前人赶牛,牛耕地,人多地少,每亩地一季最多收七八百斤稻谷,靠种地只能勉强养家糊口。由于生活清苦,他索性带着女儿跑到外地卖水果挣钱。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杨国辉敏锐感觉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农业大有可为。50岁那年,他毅然返乡,把所有积蓄拿了出来,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地,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 那时我已经用手扶拖拉机耕地了,虽然效率不高,但总比牛耕地快,一天能耕20多亩。种粮有国家补贴,粮价也不错,粮农收益越来越好,坚定了我多种粮的信心!忆往昔,杨国辉分外感慨。 2006年,远在海南做小生意的儿子杨志军也主动返乡加入了父亲的种粮事业。杨志军想,现代农业必定是规模化、机械化的高效农业,光靠人力肯定种不好地。 和父亲传统种地方式不同,他自己经常外出参加各种农技培训,试种水稻新品种,着手添置新型的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粮食产量大幅提升,10多年间,流转的耕地也从200亩扩大到500亩、1000亩、3000亩……这几年,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他先后购买了4台耕地机、3台插秧机、2台农业无人机,推动农业生产向机器换人转变。 两年前,在广东打工的孙子杨邦眼瞅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在爷爷和父亲的鼓励下,也回到村里当起了职业粮农。和父辈相比,26岁的杨邦有更多新想法。他在学习种粮之余,还喜欢研究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等政策,积极对接丰城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运用农事、农资、农机服务大数据平台,解决种粮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买种子化肥,在农资大数据平台一看就知道厂家价格,既便宜又便捷。农忙时农机不够,打个电话给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就调过来了!谈起这些大数据玩意,杨邦轻车熟路。最近,他还和农技部门合作,在田里建了一个气象服务站,在种植基地里安装了摄像头,实时监测农田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环境参数,他种的粮食比父亲种的亩产提高了100多斤。 本资讯标题,大粮仓里的种粮新事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9-15 14:49 , Processed in 0.0561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