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国内新闻 查看内容

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降大会召开 以大食物观把握新机遇

评论: 0|来自: 中国经济网

摘要: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4日讯(记者 王城 施晓娟) 6月22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围绕以‘大食物观’把握食品安全与降新机遇的主题,在线召开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降大会 ...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4日讯(记者 王城 施晓娟) 6月22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围绕以‘大食物观’把握食品安全与降新机遇的主题,在线召开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降大会。

  顺应三大变化 破解变中求稳、向好新课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在致辞中表示,2021-2022年中国食品工业的深刻变化,以大食物观目标的确立,全新行业的迅速生长,市场向价值型回归三个主要变化为特征。一是大食物观目标的确立。在国际形势剧烈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快速改变的背景下,建立自主、可控、安全性的产业链成为当务之急。二是中国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自信正影响和改变市场的格局。足不出户的网购习惯被延伸,预制菜行业等一些边界模糊的行业迅速生长,激活了中小食品、餐饮企业的创新。三是食品消费市场向价值型回归。食品消费已呈现出捂紧钱袋的理性和价值型产品的回归。

  孟素荷同时表示,‘双轮驱动’方能使降中国之路行稳致远。推动食品工业降转型,不能仅靠一个三减的独轮,而是要在大食物观目标的指引下,深挖本土的动植物资源,依托先进技术研发具有明确降功能的食品,是推动食品工业降转型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轮子。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张晓峰在致辞中谈到,食品工业作为民生支柱型产业,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生活物资,还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工业和信息化部始终坚持以食品安全为先,把保障质量安全作为促发展、惠民生工作的重点。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政策及标准,引导和支持食品生产企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强化科技创新力度;通过不断完善检验检测手段和大力建设追溯体系,加快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食品产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市场监管总局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全面深入排查风险隐患,防范化解风险,守稳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国家卫生降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在致辞中指出,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四个最严和大食物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提升我国食品安全与营养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始终以四个最严为基本遵循,积极落实最严谨的标准要求,不断强化风险意识,把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坚守安全底线,有效维护了公众降。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二级巡视员李建伟在致辞中表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食品安全的基矗障。长期以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不断完善监测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监管制度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握科技前沿 让中国食品安全更上层楼

  大会报告环节,多位院士、专家从全球视角分享了国际食品安全的前沿进展,以创新提升食品安全与降内涵,食品与环境中新污染物的筛选与识别,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蛋白,食药同源食品产业发展等多个前瞻性议题。

  中国的食品安全要更上一层楼,关键之一是要对食品安全的前沿发展达成共识,包括理念和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在会上谈到,2008年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持续稳中向好。然而也要看到,食品安全还会是一个长久的话题,我国仍然面临农业和食品业生产结构落后、地域发展不平衡以及食品欺诈等利益驱动的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要更上一层楼,必须按照‘四个最严’的方针,实施社会共治。在这一过程中,要运用前沿理念,找出前沿问题,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制定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措施。陈君石指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坚在会上从合成生物学及政策角度,探讨未来食品的任务与挑战。陈坚认为,在资源超载、环境污染、疫侧发、投入产出比低等诸多压力下,树立大食物观具有重要、长远的现实意义。他指出,未来的工作任重道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植物、动物、微生物蛋白产业各个环节协调,建设并完善蛋白制造产业链;加强创新蛋白食品的宣传,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加强产品质量规格方面的法规和标准工作。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桂斌围绕食品与环境中新污染物的筛选与识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WHO食品污染监测合作中心(中国)主任吴永宁,就全球食品安全战略与中国实施路线图的重点内容分别进行了分享。

  从科学三减到科学加减 双轮驱动践行降中国

  在当下食品行业降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企业的三减与功能食品等新一代降食品的加已经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围绕双轮驱动创新提升未来食品安全与降内涵分享观点。他指出,大食物观的提出,既是对中国食品工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定,也为未来全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引。中国食品工业已进入以风味与降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但同时也凸显出诸多待解的问题。如油、盐、糖被妖魔化。三减原本是从居民降角度出发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但当前由于对三减不科学的认知,带来了新的降风险。

  孙宝国指出,我国食品工业降转型的含义绝不仅仅是三减,而是需要发展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根基,应用具天然、降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的食品。因此,食品产业界的三减与功能食品等新一代降食品的加,双轮驱动是实现是中国食品产业降转型的关键所在。

  孙宝国认为,食品安全是降的基本保障,而风味、降双导向是食品的发展趋势。要以降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食品的科学内涵。他表示,随着大食物观的落地,越来越多的新食品和新的食物源将走向市场。此时,需要的不仅是食品科技和企业界的创新,同时需要政策的跟进、管理的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就食药同源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享交流。他谈到,随着食药同源文化逐渐被人认同以及中医药走向世界,食药两用正成为国际营养降食品发展的大趋向。在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食药同源产业发展加快,相关产品消费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食药同源产业面临的挑战,包括对其加工方式、组分互作、配方设计、营养降效应、制造技术、功能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三支决策咨询专家团队正式成立,分别由孙宝国、陈坚、谢明勇3位院士担任团队首席专家,将围绕食品保障战略、食品科技创新、食品营养与安全三个重要方向开展系统研究和决策咨询。此外,食品安全最佳实践白皮书(2021-2022年)也在会上发布。

本资讯标题,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降大会召开 以大食物观把握新机遇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23 11:08 , Processed in 0.44494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