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展 今夏,市面上不少雪糕因令人吃惊的高价,以刺客之名承包了舆论场。连日来,刺客之首的一款雪糕,因为31℃室温下放1小时不化冲上热搜,而被消费者质疑是否存有食品安全问题。 管厂家连续发布回应以期正名,但消费者对雪糕刺客的讨论似乎意犹未尽。炎炎夏日,雪糕本是舌尖上的快意,竟引发出网上种种争议。雪糕刺客到底刺在何处? 记者近日也对冷饮市场、消费者及各方做了调研和采访,以期寻找到症结点。 相关企业是否对市场认知有过充分调研?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章友德对此事这样分析:他们恐怕只考虑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未站在消费者实际体验感的层面,对产品作出调整。 产品更应该比品质、比消费体验。只有真正站在消费者角度,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他们为中心进行产品设计、品质维护、品牌推广,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 或许,对于雪糕刺客们,有关噱头和概念的营销手段不应成为伏击消费者底线的理由。 有消费者如是描述买到高价雪糕时的感觉,那些隐藏在冰柜里,看着其貌不扬的雪糕,当你拿去付钱时,会用价格冷不丁刺你一剑。 昨天,记者体验了这样一把伏击。 在普陀区宜川路街道某便利店,记者从冰柜一角拿起一根高价雪糕(黑巧厚乳撞味冰淇淋),结账时发现其价格是19.9元。随后,记者致电某冷饮批发大卖场,电话中工作人员反问:这是几根的价格?随后他告诉记者,今年最新口味的这个品牌基搭的批发价是2.8元一根。 显然,记者买到了高端款。 工作人员的反问里透着不可置信,这恐怕也是消费者在付款时的普遍感受。从消费认知的角度而言,雪糕应归于大众消费品,而非高档消费品。盘旋在大家心中最大的疑惑便是,相较基搭,这动辄接近甚至超过20元一根的冷饮,其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或者,换一种问法,是什么撑起了雪糕刺客的昂贵价格? ≥业内人士介绍,雪糕的高品质通常体现在更优质的原材料、更精细的生产工艺和更出色的产品外观等。对于企业来说,为同种产品设置不同系列,也符合对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考量。 章友德认为,如今大众的消费能力不同,有的消费者能够认识到品牌的价值,也有高消费的能力,消费行为呈现出差异化。企业通过制定不同的价格,对拥有不同购买力的消费者进行区分是合理的,当下的定价无法用单纯的价廉物美概括。 诚然,消费分层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市场瞬息万变。雪糕的受众为什么对价格变得敏感,企业对市场购买力以及消费者的口味是否有准确调研。章友德说。 采访中,多位吃过同一款高价雪糕的消费者都表达了同一感受:口味真的一般。如果说价廉物美不再成为定价的唯一标准,那么,物有所值应是不变的标准,而食品安全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被无数消费者惊为天奶的某名牌雪糕,在其两个批次的产品中查出了丙二醇,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现在,兼具网红新贵和高价属性的新品雪糕,再次陷入舆论漩涡,频频出现的雪糕之争,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警觉。 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是食品厂家的社会责任。章友德表示,市澈争越激烈,越应该坚守底线,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更是对品牌自身的尊重。 本资讯标题,雪糕刺客,刺在何处?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12 00:17 , Processed in 0.0482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