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电(记者郭雅茹)在河北省南皮县东五拨村,金黄色的小麦随风摇曳,正在等待收割机的到来。望着这片麦地,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站长孙宏勇喜悦溢于言表:抗盐碱小麦优种‘小偃60’,今年再创丰年。 南皮种粮,一度很难。南皮县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盐碱瘠薄。孙宏勇介绍,南皮多数地块盐碱度在0.3%左右,根据既往试验数据,土壤盐碱度大于0.1%时,一般种子就会受到盐分胁迫,影响正常萌发。 】天吃饭的年代,当地流传几首民谣: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这些民谣饱含着种粮人的心酸与艰难。 现在不一样了。乌马营镇白坊子村农民白普青说,我家种了8亩‘小偃60’小麦,今年还是丰收年,一亩地能产550公斤左右。 盐碱地变身高产田,秘诀除精细管理、科技注入,更在于种子创新。 自2013年国家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处在核心区的南皮县就经历了农业生产飞跃。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历时5年,主要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进行改造,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其中核心技术主要围绕土、肥、水、种突破,育种是重中之重。 这是一台光照培养箱,我们正用它为小麦、玉米种子做发芽试验,为以后良种推广提供数据支持。在渤海粮仓南皮种业有限公司理化实验室,技术员李雯钰正在操作设备。这一育种机构,由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主要倡导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原副院长李振声主张设立。即便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达成预定增粮目标后,这一机构仍被保留下来,大粮优种仍在研发出新。 近五年来,依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遍布全国的分子育种联合中心和育种基地的科研网络体系,南皮已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玉米品种6个。 即使在特殊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小偃60’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丰产性,2021年度平均亩产1012斤,较同年当地主栽品种平均每亩增产10%左右。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刘连怀说,因去年秋季小麦播种普遍较晚,小偃60这一品种在盐碱地上的优势更明显,预计亩产530公斤,相比当地没有采用耐盐碱品种及微咸水灌溉等技术的麦田,平均每亩增产5%左右。 ‖小麦品种小偃60和小偃155,目前在河北、天津、山东、新疆推广面积120余万亩。 大粮优种培育,至今仍持续进行。困难肯定有,但能够为实现我国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尽一份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孙宏勇说。 本资讯标题,好种子助力盐碱地变身高产田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23 13:46 , Processed in 0.0433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