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国内新闻 查看内容

仓廪实 日子旺 腰包鼓 新农业让山区焕发新生机

评论: 0|来自: 中国青年报

摘要:   盛夏的风吹过陇中连绵的山岗,层层的梯田里麦浪滚滚,一派丰收的景象。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是该县最大的乡镇。可曾几何时,马营因山而困,靠天吃饭的人们只能望着眼前的大山叹息。   山困着马营,也塑造了马营 ...

  盛夏的风吹过陇中连绵的山岗,层层的梯田里麦浪滚滚,一派丰收的景象。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是该县最大的乡镇。可曾几何时,马营因山而困,靠天吃饭的人们只能望着眼前的大山叹息。

  山困着马营,也塑造了马营人坚韧不拔的性格,要靠山吃山,向山要地,向地要粮。上世纪90年代开始,马营镇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兴修梯田,变劣势为优势,陡峭的山地成了一片片土质肥沃的耕地。

  山大必定湾深。马营纵深很大的山包含着很多山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马营山区层层梯田铺陈其间,藏着26.8万亩耕地,成了粮食生产的丰产区。马营镇很少有撂荒地,因为便利的农路交通、平整的梯田,有利于机械化生产。马营镇镇长杨景番说。

  梯田修好了,机械也上了山。近年来,马营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实现了从耕到收的全机械化链条。每年小麦收割的时节,马营镇的街道上停满了收割机队伍,场面非常壮观。

  农业发展条件改善了,还得全力推动,才能产生实际效益。杨景番在办公室待不住,一有时间就往村里跑,这几年跑遍了马营镇的234个村民小组。因为总是在田间地头跑,鞋子和裤管上总沾满泥土,被老百姓亲切称呼为泥脚镇长。

  马营的山依据不同的地域,被划分为一个个小流域。要让每一个小流域都成为粮食的主产区。杨景番每次到村里,都会对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叮嘱,适宜什么就种植什么,尊重自然,尊重作物生长规律,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价值。

  长川梁下马曲社的李克明是一名72岁的农村党员,也是村里有名的种植户。在长川梁的山湾里,有30亩梯田,种植着春小麦。不满足的他,还流转了村里的土地,种了15亩玉米、20亩马铃薯、5亩胡麻,还有蚕豆、小杂粮……

  李克明一辈子面对着山,年复一年在山湾里的梯田上劳作,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年粮食收获的季节,都是他最幸福的时光。我的存粮,够一家人吃上三五年。看着粮仓里堆满的各种粮食,李克明十分自豪。

 …过精心培育,如今马营镇的粮食作物品种繁多,种植方式科学。随着种植业降发展,马营全镇的养殖业也在蓬勃兴起。

  90后王亮东原本在外务工,结婚后留在家乡,从父亲王国民手中接过山湾里的30多亩梯田,种植冬小麦。短短几年,他就购置了不同类型的拖拉机和收割机,流转了村里4位留守老人的40多亩地种植燕麦,还养着10多头牛、30多只羊,家里有3万斤存粮,养殖的年收入也在10万元以上,生活滋润得很。

  在马营镇,像王亮东一样归乡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引入科学方式,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改变着古老山区的面貌。

  马营镇的农业生产总值达2.47亿元,农业生产总值占比45%,农业产业人均年收入6333元,全镇饲草种植6万亩,养殖户有8900户。对于全镇农业发展的情况,杨景番如数家珍。

  马营镇只是通渭农村种植粮食、发展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沐浴着乡村振兴春风,通渭山区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辛勤的通渭人精心耕耘着古老的土地,家家户户的仓廪实了、日子旺了,人们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通讯员 张虎强

本资讯标题,仓廪实 日子旺 腰包鼓 新农业让山区焕发新生机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9-15 02:48 , Processed in 0.0504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