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一场晚会,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镇整个镇子都热闹了起来。 辛安庄村几十位农家艺人击鼓吹笙,奏出国家级非遗辛安庄民间音乐会的悠扬与壮观;东姜村的乡亲放下锄头扮上脸,唱出省级非遗东姜老调的质朴和高亢;正洛村的罗家枪传人,手持长枪挑崩缠挡,舞出这项市级非遗的气势与力道&hellip&hellip 这火热的场面并非出现在大型演出现场,而是在梁召镇23个村的广场与街巷上演。 乡亲们如此卖力排练,全为在即将举办的梁召镇非遗专场展演晚会上有个好表现。我们镇有23个村,从2012年起,每到春节、端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些节日,镇里就会办非遗晚会,节目以镇里的非遗项目表演为主,23个村争着承办,这次终于让我们&lsquo抢&rsquo上啦!此次的主题是&lsquo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rsquo。这不,大伙儿就连中秋假期也没闲着,都忙着排练呢&hellip&hellip北芦张村党支部书记王红俊激动地说。 非遗项目融入老百姓生活 梁召镇非遗晚会的承办权得靠抢,这一点全镇人都知道。 梁召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仅以该镇为申报单位的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就有13项,另外还有3项非遗在这里广泛传播,可以说村村都有非遗传承。 数量多,非遗的热度也很高。71岁的高进宝,既是东姜音乐会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省级非遗东姜老调的剧团团长;70岁的王永存,是市级非遗任丘竹板书和省级非遗阴阳八盘掌的传人&hellip&hellip在梁召镇,像这样身兼数职的人有很多。也正因为如此,北芦张村获得非遗晚会承办权的过程,堪称过五关斩六将。 早在去年7月,上届非遗晚会一结束,北芦张村就递交了承办申请书。王红俊以为自己是头一个,可还是被辛安庄村抢了先。紧跟着,大姜村、西芦村、梁各村、东姜村&hellip&hellip也交了申请书。 辛安庄村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又有晚会承办经验;东姜村有3项非遗,全镇最多;大姜村、西芦村经济实力强,能提供全套的演出设备&hellip&hellip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后,王红况定从节目数量和内容创新上下功夫,武术、戏曲、任丘大鼓,这些普及性高的非遗项目,每项拿出一两个节目。创新的任务交给竹板书,这几年,王永存和徒弟创作了不少新作品&hellip&hellip 为了争夺承办权,各村铆足了力气。王永存师徒完成了抗疫题材新作品狮城赞英雄;东姜村东姜音乐会则搬出了拿手戏曾获河北省第三届秦川杯银奖的喜庆丰收&hellip&hellip 最终,经过层层比拼,别出心裁的北芦张村如愿以偿。对我们来说,非遗晚会不是一场简简单单的文艺会演,而是一次难得的展示机会,展示本村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如今的好日子。王红俊说。 传承计划激活非遗生命力 秋风习习,王仙庄村村民马荣花家的小院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也弥漫着河北梆子的激越与高亢。 去年,梁召镇以家庭成员长期从事非遗传承、依托宅院开展非遗活动为标准,评选了11个非遗小院,马荣花家就是其中之一。只要有时间,我们就唱!不光在家里唱,还在网上唱。我们有4个微信群,群员除了梁召镇的,还有很多外地人。马荣花边说边翻起了微信群的聊天记录,手指划了半天也没翻到头儿。 梁召镇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这些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起来、传承下去,镇里制订了包括非遗小院在内的一系列传承计划。 自2010年起,辛安庄民间音乐会、东姜音乐会、东姜老调等非遗项目相继走进梁召镇的中小学校。我们每周都去学校教课,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不够,就来家里继续学,都是免费的。55岁的东姜村村民李立霞是东姜老调的传人,在她心里,有了这些,东姜老调的传承就有了保障。 光有传人还远远不够。这些年,梁召镇邀请专业老师创作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新节目,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表演,并在网上发布。王永存是任丘竹板书的第5代传人,他表演的太行山上新愚公等新作品,在网上一经发布就广受好评。我18岁学艺,唱了一辈子竹板书。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在网上火一把。王永存笑呵呵地说。 此外,梁召镇还结合原有活动办起了彩虹课堂。非遗传承人将党的创新理论、四史宣传教育融入曲艺作品之中,既传承了非遗,也让理论宣讲更加有声有色。 传人有了,新作有了,舞台也有了&hellip&hellip梁召镇的传承计划让非遗焕发了生命力。 群众热情补齐传承关键点 非遗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非遗的保护工作不能仅靠政府的行政手段,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这一点上,梁召镇的非遗项目传承摆脱了政策依赖症。 周末一大早,东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挤满了人。这天,是东姜音乐会排练、教学的日子。人群中,既有东姜音乐会的传人和小学员,也有观看表演的村民。 东姜音乐会传承数百年,始终以工尺谱记谱,如今很少有人掌握。高进宝11岁学艺,1年才学会了两首曲谱。工尺谱太难记,年轻人不愿学。我2001年开始收徒,3年才教出了10个徒弟。2005年,高进宝从保定请来专业老师,将东姜音乐会现存的工尺谱全部翻译成简谱。有了这些简谱,孩子们就不用记那些天书似的工尺谱了。看着身边渐渐多起来的年轻人,高进宝觉得这钱花得很值。 梁召人对身边的非遗项目感情有多深,镇文化站站长王春怀最有发言权:我在镇文化站工作了24年,从来没有为组织群众文艺演出犯过愁。 梁召镇生产的电力金具和汽车配件全国有名,是任丘市的富裕镇。这些企业老板大多是本地人,从性这些非遗项目有感情,有的本身就是非遗传人,经常出资赞助各种非遗活动。王春怀说。 非遗的保护是为了搞活,而不是保护成标本。在这方面,梁召镇的非遗保护已然成为任丘市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任丘市共有非遗项目5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项。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lsquo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rsquo的指导方针,通过将非遗编入任丘乡土教材、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网络、非遗+文创、非遗+产业、公益文化百姓讲堂、理论讲堂等形式,激发非遗生命力,将非遗文化融入产业、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使非遗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成为人民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丘市委书记王少杰说。(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9-17 19:25 , Processed in 0.0463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