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胡可璐)11月6日,由中国营养学会饮水与降分会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饮水与降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围绕饮水降、饮水标准体系、饮水行为、不同人群饮水策略等主题,探讨降饮水之道。 提升大众饮水与降素养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营养学会饮水与降分会自成立以来,围绕饮水与降相关的基础研究开展了学术交流、技术开发、指南和共识、标准制定、政策支撑以及科普宣传等一系列工作。分会将继续加强饮水与降领域科研交流与发展,提升大众饮水与降素养,助力降中国建设。 中国营养学会饮水与降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表示,此次会议旨在促进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对水与降领域进行广泛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向公共卫生工作者及研究者分享饮水、水合状态与降相关调查研究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进一步加强医院、科研院所、疾控、高校等单位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推动水与降科研领域快速发展,形成饮水与降相关的学科融通、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 论坛学术报告环节分为水资源、水质与降及水合状态与降两大部分。来自水利工程、食品科学、公共卫生、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11名专家学者分享了学术报告,内容涵盖我国水资源现状与挑战、我国饮用水和包装饮用水标准体系建设与发展、水卫生与降、人群饮水行为、水合状态与降等多方面内容。 提倡足量饮水 开展不同人群饮水降研究 水是维持人类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也是占据成人体重60-70%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体温调节等机制中均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仍有相当比例中国居民面临饮水量不足及脱水的问题。机体脱水短期内可导致认知功能和身体活动能力下降,长期可能增加泌尿系统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茬险,饮水不足与脱水儿童出现早期肾损伤的风险更是显著高于水合状态适宜者。 马冠生在饮水、水合状态与降的主题报告中说,维持水分在人体内的平衡状态,称为水合状态。水合状态有调节机制,会受到外部环境、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运动状况、膳食情况等因素影响。2022年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充分说明了足量饮水的重要性。提倡科学饮水,足量饮水,做到主动喝水,少量多次,每天早晚各喝一杯水,每一两个小时喝一杯水,一杯水约200毫升。饮水类型推荐喝白水或淡茶水,少喝或者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王君介绍了关于包装饮用水的法规标准。她指出,包装饮用水的产品名称不得标注活化水、兄子团水、功能水、能量水以及其他不科学的内容。当添加食品添加剂时,需在产品名称的邻近位置标示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等类似字样。 影响机体水合状态的因素繁多,公共卫生及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正在针对不同人群及环境下的饮水行为及降效应开展研究,积累研究证据,并为儿童、孕妇、运动员等处于较高脱水和相应降风险的特殊人群调整饮水推荐值,面向普通人群及特殊人群开展饮水与降相关科普工作。 。护水资源 保障饮水安全 水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为保障中国居民的饮水安全,监管部门及科研工作者努力完善从水源、制水、运水、储水到用水各个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助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桑学锋在题为我国水资源现状与挑战的报告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对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也有重要影响。要根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方针治理水资源,提升国内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水质检测及管理水平,推广健全节水制度,合理分配水资源,坚持保护生态资源。 明年4月即将投入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从不同维度对饮用水标准提出了严格要求,更契合当前国内水质状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降所研究员张岚指出,新国标内容的制定更加全面、严格、权威。从源头到龙头每一个重要环节,对水质可能造成的影响都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性要求,强化对水质感官的管控和对新污染物的关注,坚持水质评价城乡一把尺。 为推进饮水降研究领域可持续性发展,储备饮水与降科研力量,培育青年科学家,本次论坛首次设立青年学术演讲比赛。来自国内各大专业院校的5名青年学者同台交流。 与会专家们表示,希望借此机会持续促进饮水与降相关学科交叉合作,鼓励更多相关领域青年投入研究工作,提升饮水降和水资源安全议题的公众重视程度,促进居民足量饮水、维持适宜水合状态,并倡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保障自然界水源可持续性发展。 本资讯标题,共探降饮水之道 第二届饮水与降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11-13 03:12 , Processed in 0.0421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