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国内新闻 查看内容

业绩低迷、声势减弱 网红人造肉还能翻红吗?

评论: 0|来自: 中国经济网

摘要: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5日讯(记者 刘潇潇 韩肖)相关活动早就不做了。3年前还在组织人造肉活动的李杰(化名)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他如今的工作内容中已经少有人造肉业务的出现。  ≥国家统计局4月 ...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5日讯(记者 刘潇潇 韩肖)相关活动早就不做了。3年前还在组织人造肉活动的李杰(化名)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他如今的工作内容中已经少有人造肉业务的出现。

 ≥国家统计局4月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国内消费市场正在加快复苏。但在一片勃勃生机之中,却少了前几年火热的人造肉身影。

  与李杰工作内容一起消失的,还有人造肉市场整体关注度的降低。截稿时,人造肉的百度指数为393,远低于2019年最高峰的11593。

  出道即巅峰

  2019年5月,人造肉企业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在一众明星投资人和机构的加持下,其当天股价暴涨163%,一时风头无限。

  几乎在同一时期,人造肉的热度传递到了大洋对面。据2021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统计,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国内针对人造肉(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21件,同比增长500%。有媒体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国内有关人造肉的公司超过1700家。因此,业内将当年视为中国人造肉食品的元年。

  2020年伊始,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极高的曝光度依然让人造肉牢牢占据食品新闻的头条,俨然成了螺蛳粉之后的又一食品界网红。

  当年4月,快餐巨头肯德基宣布推出植培黄金鸡块,预售名额被瞬间抢购一空。仅一天之后,星巴克宣布在中国门店推出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新菜单。一段时期内,人造肉可谓在食品终端消费市场全面开花。不仅西式的汉堡、鸡块,连肉夹馍、水饺、月饼等传统中式餐品也有了人造肉的身影。2021年3月,火锅品牌海底捞更是在小料台中推出了植物蛋白产品味伴侣。

  管网红总有过气时,但人造肉在到达巅峰之后的陨落速度仍堪称光速。究其原因,又贵又难吃的问题让消费者与销售商都缺乏继续下去的动力。

  有知名快餐企业负责人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植物肉产品本身制作成本高、价格还不低,消费者尝鲜之后的复购情况非常一般,热度过后企业也就没有再坚持下去的必要。

  企业业绩不好,产品口感太差,李杰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不开展相关业务已经有几年了,现在自己也不看好人造肉的前景。

  疫情影响,外加始终无法在销售端获得突破,人造肉相关企业业绩也大幅度下滑。

  2022年下半年,人造肉企业Beyond Meat开始裁员的消息,把人造肉的热度再次拉回在公众视野中。尽管期待用节流的方式实现资金的正向流转,但在平淡的市场需求面前,该公司2022年净收入仅为4.189亿美元,亏损达到3.66亿美元。

  截稿时,Beyond Meat的总市值为6.72亿美元,与其在2019年时突破百亿美元相比,已经差距甚远。

  受业绩拖累影响,有着人造肉国内第一股之称的双塔食品同样表现不佳。报告显示,双塔食品2022年营收约23.81亿元,同比增加9.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11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25元。

  不仅是人造肉,同为素食赛道的燕麦奶第一股OATLY发布2022年财报显示,2022年,OATLY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3.926亿美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2.124亿美元。

  价格赶上牛肉了

  任何新兴事物都会伴随争议,对于人造肉而言,口味与价格都是其不能绕过的话题。

  截至发稿时,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外卖软件对人造肉(植物肉)类产品进行了搜索。某品牌植物肉肉夹馍的最高门店月销量为47个,而同店普通肉夹馍的销量则显示超过2000个。

  在购物网站中,人造肉产品销售同样可以用惨淡来形容。Beyond Meat(别样肉客)的门店内销量最高的是600+的汉堡肉饼。在植物肉品牌嘉植肴店内,月销最高为800+的鸡块+糖醋小排。嘉吉旗下植物肉品牌太阳谷植启店铺内,仅有两款人造肉产品,合计销量为2。

  在价格方面,Beyond Meat网店中销量最高的牛肉饼售价为40.9元(226克/2片),抵扣完优惠券和淘金币后等优惠后,实际需要付款24.69元。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在北京新发地官网显示肉类价格中,5月11日牛肉(牛腩)价格为31.5元/斤,猪肉(五花瘦)为10.5元/斤。

 ≡于售价,有消费者在商品问答中留言称这素肉价格赶上牛肉了。

 ≥人造肉分类与命名分析及规范建议显示,人造肉共包含两大类:一类是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制备的人造肉(植物基人造肉);另一类是以细胞为原料制备的人造肉(细胞基人造肉)。

  目前市场中常见的人造肉产品多以前者为主,与消费者熟知的豆制品素食不同,植物基人造肉以大豆、豌豆、小麦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为原料,经过挤压等工艺,提高蛋白质含量,再添加植物性风味物质,使其在口感、风味上更接近真肉。

  但也正因如此,植物基人造肉最终形态多以肉糜类为主。在限制了产品类型的同时,包括没有汁水豆制品味道重没嚼劲添加剂多等都是网友吐槽的焦点。

 ”京工商大学教授李皆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国内有悠久的豆制品食用传统,消费者容易拿二者进行比较。目前植物基人造肉产品更多是在追求模仿肉类的口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口感上的劣势。今后的植物基人造肉应该更多体现营养价值,而不是非要追求肉的形态。

  面对销量不佳情况,已经有企业尝试调整产品逻辑。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雀巢中国推出了以豆腐为原料的植物基零食产品。该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选择以零食视角切入消费市场,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更易建立消费者心智。

  同时,中国经济网记者试图向人造肉企业星期零了解情况,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外合作情况以公司官网内容为准,其他情况不便回答。

  机会从产品入手

  管目前销售情况不佳,但有关人造肉的故事,似乎还没有讲完。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同样指出,要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

  今年4月,细胞基人造肉企业周子未来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相较于整个人造肉市场,这算是为数不多的融资事件。据媒体报道,周子未来此番的融资将用于建立细胞培养肉千升规模的中试工厂,预计在2024-2025年生产具有市澈争力的细胞培养肉产品。

  5月6日,全球首个天然细胞培养的人造鱼片问世。报道称,该鱼片由石斑鱼中提取细胞,并对其进行培养,让其长出肌肉和脂肪。

  有分析认为,与植物基人造肉相比,细胞基人造肉的发展虽有突破,但仍旧十分缓慢,高额的成本依旧制约着产业化进程。

  在李酱来,国内的人造肉市场仍处起步阶段,未来或需5-10年发展时间。年轻一代消费者并没有经历过肉类摄入不足的年代,相反这类人群更在意环保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另外,他还建议对人造肉的名称进行调整,便于更好的触达消费者。

  曾经供职于某人造肉企业的张华(化名)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植物基人造肉在节能减排、动物保护等方面仍有贡献。细胞基人造肉在个别特殊应用嘲以及合成生物学方面同样有促进作用。

  但他也强调,人造肉概念吸引人,目前整个行业处于产品力不足阶段,无论是产品定位,配方成熟度,生产工艺,供应链壁垒以及上游原料生产等均在制约行业的发展。他建议,优先解决产品力问题,或许比创新理念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本资讯标题,业绩低迷、声势减弱 网红人造肉还能翻红吗?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11-15 18:57 , Processed in 0.0420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