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毫无关系的企业做出的虚假宣传,相关科研单位要敢于维权,主动发声。新产品、新技术的落地推广,可以与专业化的商业运营团队合作联手,减少不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近年来,网上不少打着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研发或推荐的食品走红,它们有的宣称降有机,有的宣传可以降脂减肥,有的还成为大型电商平台细分专区的畅销顶流。 但检测发现,一部分所谓科研食品的营养成分实测值明显低于标签标示值。不少农科院等研究机构也一再宣称,与生产企业并没有任何关系。所谓的农科院美食也被质疑为虚假宣传。 贴上农科院农业大学等标签,摇身一变就能成为网红产品,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百姓对食品降方面的需求。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从吃得饱逐渐升级为吃得降。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带着农科院农业大学标签的产品买单,看中的是产品本身的真材实料,是对产品原料专用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的向往。 一些企业或者机构,正是看中人们的这种心理,打着科研机构的旗号,将名不副实的科研食品混入市场,甚至将伪劣产品也混入其中,损害消费者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产品确实与科研机构毫无关联,有的则是打擦边球。虽然有些生产厂家与科研机构有过相关产品的前期开发合作,但在研发还没有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就贸然上架商品进行售卖。 ≡于毫无关系的企业做出的虚假宣传,相关科研单位要敢于维权,主动发声。让科研品牌沦为不法商家的欺世招牌,无疑会损害科学研究的公信力。对于确实有过合作的企业,相关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要明确自身与企业双方利益、责权、机制等合作模式,对于机构名称的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的授权要遵守严格的规定和审核流程。 ∑研机构的主业是研发,销售、运营、售后等方面并不擅长。因此新产品、新技术的落地推广,可以与专业化的商业运营团队合作联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信息,消费者要辨明产品真实情况面临着许多困难。想要破除农科院美食的虚假宣传,需要相关部门明确此类虚假宣传适用的法律法规,明确对违规者的处罚标准。市场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也要强化核查机制,用上市质检、日常巡查等方式织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网。目前,想要核查科研食品是否存在虚假宣传,仅仅依靠消费者很难办到,需要监管部门联合消费者协会定期抽查,对相关产品出具鉴定报告,并在官方平台披露相关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执法部门还需畅通反馈渠道,降低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打假维权门槛,让那些披着农科院美食外衣的李鬼无所遁形。(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苏瑞淇) 本资讯标题,科研食品不容虚假宣传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6 07:20 , Processed in 0.1085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