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国内新闻 查看内容

多学科联合将盐碱地变成吨粮田

评论: 0|来自: 科技日报

摘要:   ◎本报记者 王延斌   把贫瘠低产的盐碱地变成枝繁叶茂的‘吨粮田’,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兆辉与同事们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实现了上述变化。   9月8日,在盐 ...

  ◎本报记者 王延斌

  把贫瘠低产的盐碱地变成枝繁叶茂的‘吨粮田’,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兆辉与同事们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实现了上述变化。

  9月8日,在盐碱地产能提升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上,这一变化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兴趣。据了解,为了将盐碱地变成吨粮田,他们以滨海盐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配套施用、改良剂施用、种植模式选择等手段,探索不同培肥改良技术对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而这只是环渤海盐碱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的一部分。

 ≥了解,我国拥有4000多万亩环渤海盐碱耕地,盐碱胁迫重、土壤结构差、受水资源约束严重,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潜力巨大,如果耕地质量提升1—2个等级,每年能够增产粮食600多万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兆辉向记者表示,盐碱耕地质量和产能协同提升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

  但盐碱耕地质量和产能协同提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盐碱地改良的基本原理是水和盐共进退,有分有合,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春返盐、夏淋盐、根系层脱盐。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泽强表示,项目组从工程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农艺改良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4方面提出了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10余种技术与模式,打造可参观、可复制、效益明显的应用嘲。

  在上述思路下,环渤海盐碱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吸引了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10家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的加入。

  在刘兆辉看来,他们长期在环渤海区域从事盐碱地改良、水资源高效利用、新产品研发、抗逆作物评价、绿色农业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推广服务等科研工作,优势突出、经验丰富,其科研能力、创新实力、应用能力和推广服务能力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记者注意到,4月28日,该项目的2022年度总结会议在河北省沧州市召开,该项目组在耐盐品种筛选、土壤降盐培肥、种植制度构建等技术与模式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比如他们在环渤海地区穴20多个联合试验点,筛选出粮食、经济和特色高值作物耐盐品种33个,形成了轻中度盐渍化耕地配套栽培技术;构建了盐碱地高效降盐增碳利用技术,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0%以上,盐分降低15%以上;研发出盐碱耕地抗盐提质增产和多水源高效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盐分降低10%以上;构建出环渤海中度盐碱耕地智慧用养综合技术模式,地力提升1个等级。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武杰认为,多学科联合作战,让上述项目取得了预期进展。但他同时也表示,将更多盐碱地变成吨粮田,还需团队更多努力。

  在现场,刘兆辉作为首席专家为该项目设定了新的目标,即预期创新盐碱地综合产能提升关键技术10项以上,构建环渤海盐碱耕地土壤数据库1个,研发盐碱地新型改良剂和肥料产品10个以上以及智能农机装备2套以上,筛选耐盐适生作物新品种8个以上,集成构建技术模式8—10套;创建黄河三角洲核心示范区3000亩以上,建立示范基地4个,核心示范区耕地质量提升1—2个等级,作物产量提高20%以上。

本资讯标题,多学科联合将盐碱地变成吨粮田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11-21 23:22 , Processed in 0.0422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