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变不毛之地为国之粮仓 ?人才强国新征程·关注盐碱地治理③ 站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盐碱地农牧业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内,一株株齐人高的向日葵在大地和蓝天之间抹出一片黄绿相间的动人颜色。细看,颗颗饱满的葵花籽坠得花盘垂下了头——这块向日葵田马上就要丰收了! 『着斑白盐渍的盐碱地,曾是荒凉贫瘠、不毛之地的代名词,被称为地球之癣。对我国这个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而言,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带着这份使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如同魔术师一般,从改种适地、改地利种两个维度,把曾经白花花的贫瘠土地变成绿油油金灿灿的模样。他们,在盐碱地里种出新粮仓。 把脉盐碱,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他们整天在地里弄啥呢?那块地能长出东西来吗?往年那块地种向日葵,一棵苗都长不好,他们能行吗?瞎折腾,放着好地不种,偏弄这‘光板地’。……今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彬来到鄂尔多斯盐碱地农牧业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选了一块盐碱化最严重的地作为试验田。自那时起,周边农户的议论声就没停过。 我们做科研的,不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嘛!没工夫多想,李晓彬一头扎进试验田把脉盐碱,誓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的资源。 李晓彬课题组采用研制的旋耕+起垄+铺滴灌带+覆膜+播种一体化农机将向日葵播种下去,经过精准水盐调控和水肥调理剂一体化滴灌,一周后,向日葵开始陆续出苗。最终,覆盖白膜的向日葵出苗率达85%以上,覆盖黑膜的出苗率达95%以上! 出苗了,农户议论的内容也跟着变了。哎呀,苗出得真好,能赶上很好的地出的苗了。不容易,那么差的地能出这些苗,不过还得看后面长得咋样。…… 随着葵花盘越发沉甸甸,质疑声没了,萨代之的是呼声:李研究员,你们这技术明年能不能用在我们地里? 团队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婧还记得,自己和课题组成员2010年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河套灌区撂荒的重度盐碱地考察时,一位老农听说他们是来改良盐碱地的,激动地驾着驴车赶来请他们喝不咸的待客水。那杯水的滋味,王婧至今无法忘记:其实那‘待客水’依然很咸,在那要想喝到不咸的水,太难了! 我清晰地感受到了当地人对治理盐碱地的渴望!王婧说,团队当年就集成了耕作抑盐阻盐技术、肥盐调控技术、灌溉洗盐技术、盐碱调理剂施用技术、耐盐品种种植技术等多项技术进行中重度盐碱地改良,当年便筛选出多种效果好、成本低的高效技术,通过反复试验、验证、示范,3至5年时间就把核心试验示范区的盐碱荒地改良成了中产农田。 每每听到当地农户和农技人员说‘你们真行’,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特别有成就感。王婧说。 合力攻关,多学科人才共同成长 在黄河三角洲打造适生控盐与生态化利用的东营模式:在轻度盐碱地研发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实现节肥20%及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大豆每亩增产85公斤;在中度盐碱地创建饲草作物阻盐培肥技术体系,实现耕层平均降盐20%,盐碱地产能提升10%以上,节水20%以上;在重度盐碱地,通过根区盐分淋洗技术,使野大豆平均亩产达240公斤,是自然状态下产量的5倍。 在黄河几字弯探索盐碱地节水控盐与智慧生态的鄂尔多斯模式,实现耕层平均降盐20%,盐碱地产能提升10%以上。 给力的成绩背后,有给力的人才支撑。 这两年我们加大了年轻人员的引进力度。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玉义介绍,年轻人才进组包括所内培养和外部引进。 比如同为90后的博士张宏媛和博士后李生平,都是从所里毕业(出站)后留在团队工作。研究员李晓彬是专门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引进来的。盐碱地治理涉及很多研究方向,我们要打造一个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综合性团队。李玉义说。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研任务盐碱地障碍消减和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中,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主要承担盐碱地快速改良培肥与扩容增效技术的研究任务。 任务来了,大家各司其职、合力攻关。李玉义总体负责、全面协调,带领团队从盐碱障碍机理、适应性改良、作物产能提升等三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研究员武雪萍与李生平负责土壤结构改良、增碳培肥与水肥盐协同调控技术研究;李晓彬负责多水源利用与水盐精准调控技术及产品研发;研究员张怀志负责盐碱地土壤养分库容扩增与增效技术研发;王婧负责盐碱退化阻控与肥力快速恢复原理及技术研究;张宏媛负责盐碱地生物强化提质增效机制及技术研究。全体成员带领研究生对接基地科研人员,进行各项攻关。 改良盐碱地,就像打磨一件工艺品,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工匠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讨论学习中大家共同成长。王婧举例说,比如大家发现单肥源培肥效果有瓶颈,经多方多次讨论,最终商定了多肥源培肥技术方案并初步获得试验成功。 为国为民,助力中国饭碗端稳端牢 虽然在科研方面已相当成熟,但论起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的年纪其实尚小。 真论起来,也就‘一岁’多。武雪萍笑着说,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盐碱地综合利用新形势出发,决定组建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虽然年纪小,但根基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团队几代科研人员深入一线潜心攻关,积累了大量盐碱地改良成果,为我国盐碱地改良作出了突出贡献。她说。 研究土壤耕作培肥的、研究土壤改良的、研究土壤养分转化的、研究土壤水分调控的、研究土壤数字化的……被一条线牵引着,不同领域的人才向团队靠拢、在团队聚集。 这是一条怎样的线? 说直接点,这条线是为盐碱地作物产能提升方面提供科技支撑服务。说‘高大上’点,就是为国为民!大家的回答一致且坚定。 从事盐碱地改良,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饭碗。国家需要什么,广大农民需要什么,农业科研工作者就去研究什么、创造什么。 为了将不毛之地建成国之粮仓,团队成员扑在地里,苦有,累有,喜悦和满足更有。前期整地、春浇灌溉开始,要在地里设计并实施改良与综合利用方案;施肥阶段,要从种类、用量、施用方式等方面开展田间试验;播种出苗阶段,要监测措施效果,查看出苗情况;生长期要监测土壤、温室气体、作物长势等指标;收获期是最忙的时候,要全员出动,开展各地试验示范区的收获、考种、测产等工作,当然这也是成就感最强的时候。王婧说。 盐碱地的形成是个区域性问题,盐碱化发生的特定自然条件不改变的话,盐碱化就会存在反复性。盐碱地综合利用,需要我们持续投入、久久为功!李玉义的话铿锵有力。 ▲今,这个以实际行动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供科技支撑的团队,已经做好了继续向前、持续攻坚的准备。 (记者 陈晨 通讯员 张馨月) 本资讯标题,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变不毛之地为国之粮仓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11-23 00:30 , Processed in 0.0427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