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国内新闻 查看内容

广东凉茶街坊热捧 四季皆宜苦尽甘来

评论: 0|来自: 广州日报

摘要: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 ...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广东人的身体里,除了血液,还奔涌着三种液体:靓汤、糖水与凉茶。有几个广东人不是喝凉茶长大的?岭南天热地湿,温高湿重。从晋代葛洪开始,广东人充分发挥生活智慧,尝遍百草,又博取各家之长,推陈出新,创造出源远流长的凉茶文化。因时而食、四季皆宜的凉茶成为广东人抵抗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帮手,被誉为广东人的续命水。2006年5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扬名海内外。喝一口广东凉茶,成为世人品味岭南味道的最佳方式之一。

  溯源

  葛洪研究各种温病良方

  元代出现广东最早凉茶

  进入10月,广州的天气渐渐转凉,老广钟先生发现皮肤开始变得干燥。得煲凉茶去秋燥了。钟夫人一边说,一边麻利地拿出干柑橘皮,洗净后撕成虚,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10分钟,去渣后加入白糖,一杯全家适宜的陈皮凉茶就出炉了。

  为何广东人要喝凉茶?原来,广东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且持续时间长,多雨潮湿,再加上广东人习惯晚睡,很容易生热气,即人们常说的上火。医书太平圣惠方记载:夫岭南土地卑湿,气温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湿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

  中国凉茶历史久远,论凉茶始祖,学界一般推崇商祖成汤,他曾指出药食同源,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概念,即防病于未然。广东凉茶鼻祖则是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当时,葛洪辞官从今江苏句容县来到岭南,隐居在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炼丹兼行医。葛洪发现岭南之地瘴疠流行,就开始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良方,又到广州拜南海太守鲍靓为师,并与鲍靓之女鲍姑结为伉俪,一起行医救世,留下大量医学专著。

  肘后备急方是葛洪留给后人的巨著之一,书名的意思是可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即现代的袖珍手册,其中记载了很多契合岭南气候的药方,如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方辟天行疫疬方等,都是用来治疗瘴疠、四时感冒、严寒发热、温热上火等症状的,与后世的凉茶有异曲同工之妙。百姓根据药方,用寒凉、解暑、解毒的中草药煮水饮用,孕育出广东凉茶的雏形。根据葛洪的理论,岭南人研发出各式广东凉茶。

  广州的光孝寺始建于三国时期,为吴国名士虞翻来南海(广州)后所修。他在园中遍种诃子树,并将寓所命名为诃林(诃林匾至今仍悬于光孝寺门上方)。虞翻辞世后,其家人捐寓所为庙宇。到了唐代,光孝寺称为法性寺,彼时,僧人们发现寺内井水清凉甘醇,对咽喉及燥热诸症甚有疗效。寺内主持调查后得知,是井旁诃子树的果实诃子掉落井中的缘故。后来,僧人们取其井水与诃子、甘草等煎制成诃子汤,成为唐代非常受欢迎的凉茶。流传至今,演变成现在老广十分熟悉的上清饮。

  宋代,政府在岭南推广常服药物汤方,养气汤方就是其中之一,可预防瘴气保健强身。由此可见,当时防治瘴气的药方已经成型。

  不过,广东凉茶之所以称为凉茶,与宋元之间的医学僧人释继洪有关。元代,广东有一次瘴疠成灾,有人用生姜、附子煮水,放冷后饮用,自觉清凉无比,颇有效验。释继洪在撰修岭南卫生方中,将清热解毒的汤药称为凉药,这正是广东最早的凉茶。

 、展

  广东凉茶清代走向商业化

  传林则徐喝凉茶祛除瘴疠

  到了清代,人们煮草药防病治病的习惯已经形成,用生草药材煲制凉茶的做法已经流行。据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生草药煲水饮煲茶和作茶饮,可以清暑退热去食积。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医家对外感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治规律进行系统阐发,中医温病学派形成。岭南医家积极学习温病理论,又结合地方特点进行研究,为凉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

  很快,商业化的凉茶铺出现在广州十三行一带的街头。美国商人亨特抄录了一段与凉茶有关的广告:万应午时茶气味纯正芳香;性质温和,不寒不热。健脾开胃,止渴生津,祛寒去湿。总之内疾外感,本茶一概适用,岂不神奇?万应午时茶系按本堂主人历代家传之秘方配制而成。所用各药,均精心挑选,品质超群,不惜工本,饮者无不称便。

  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广东鹤山县人王泽邦(小名阿吉)病危,获得一位神秘道长搭救,并受赠一剂凉茶秘方。他拿着这个秘方,来到广州十三行靖远街开铺售卖吉叔凉茶,生意渐旺。

  18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奉旨南下禁烟,相传因舟车劳顿、瘴疠邪气缠身而上吐下泻,久医无果且每况愈下。随从忽闻十三行王泽邦治此顽疾有奇效。林则徐遂登门求医问药,药到病除。林则徐大喜,登门答谢王泽邦。被问及姓名与所用药名时,王泽邦回答说:我姓王,大家叫我‘阿吉’,用来为你治病的是几味不值钱的草药。林则徐感慨地说:药无分贵贱,不值钱的草药,贫苦百姓更能受益。如果能将药煮成茶,使人随到随饮,有病治病,无怖病,那就更是为大众造福无量啊!你姓王,名‘阿吉’,为人行医老老实实,药廉效佳,你的凉茶今后就叫‘王老吉’好了。不日,林则徐命随从给王泽邦送来一个刻有王老吉三个字的大铜葫芦壶。从此,王老吉凉茶在岭南名声大振。

  民国时期,广州街头有为数众多的凉茶铺,大多是走鬼档,一辆四轮小车上高挂一盏玻璃罩灯,车厢内装两个大茶煲,车架前方分门别类摆放着茶杯、茶台架及各类送口凉果,档主一边挥勺盛茶,一边叫卖:百草凉茶,真料菊花银花凉茶,凉茶……令人回味无穷。

  20世纪30年代前期,凉茶铺独沽一味凉茶。20世纪30年代末,有些凉茶铺放了个压榨机器在门口,压榨新鲜蔗汁,也有竹蔗加入茅根一起煲,称为茅根竹蔗水。由于蔗汁和茅根竹蔗水口感很好,帮衬者日渐增多。再后来,桑寄生蛋茶、生鱼葛菜汤、龟苓膏等也出现在凉茶铺面上。

  黄振龙凉茶则是民国广州凉茶业的后起之秀。20世纪40年代中期,黄振龙在广州仁济路口开设了第一家凉茶铺,其熬制的癍痧凉茶功效了得,但喝完癍痧凉茶后苦到全身发抖、怀疑人生的经历,成为一代代老广的集体记忆。

 〃型

  广东凉茶不凉亦非茶

  良药苦口鸡公榄来救场

  承前人之雨露,润后世之福土。在一代代凉茶传承者的坚守与创新下,广东凉茶品种如雨后春笋般增加。在广州黄埔区的广东省凉茶博物馆,公众能见到配方展示的凉茶有12种,包括沙溪凉茶、西瓜皮凉茶、荷叶凉茶、薄荷凉茶、四时感冒茶、桑菊茶、清热祛湿茶、陈皮茶、银花解毒茶等,广东人药食同源、因时而食,抵抗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智慧从中可见一斑。

  以四时感冒茶为例,其主要成分包括藿香、连翘、牛蒡子、荆芥、防风、柑梗、甘草、菊花、生姜、北杏、川芎等,通过清水三碗煎存一碗温服,有应对鼻塞头痛、咽喉不利、痰多咳嗽、消暑利湿的功能。

  未在广东省凉茶博物馆展示配方的凉茶还有很多,在老广看来,根据苦味的程度,凉茶大致可分为三级,级别越高、口味越重、颜色越深。

  初级的凉茶适合口渴了,来杯好喝的,包括茅根竹蔗水、菊花雪梨茶、冬瓜柠檬茶、薏仁祛湿茶、红枣枸杞茶等,这类凉茶不仅颜色多样,液体也更通透,喝起来酸酸甜甜,可以说是很好味。

  到了中级阶段,老广要解决的是热气,口味就不是重点了。罗汉果五花茶的五花一般指金银花、葛花、槐花、鸡蛋花、木棉花,后两者属南方特有。罗汉果虽然含有丰富的果糖,但干制、煎煮之后的罗汉果茶并没有明显的甜味,五花的加入又添了几许清苦。虽然名字里有果有花,但罗汉果五花茶的味道算不上很好。

 ▲廿四味凉茶的口味和清热解毒的功效已愈发接近中药,其实,廿四味并不严格包含24味草药,而是以鱼腥草、薏苡仁、银杏叶等多种寒凉药材混合熬制而成,多至廿八种、少至十八种。

  遇到罗汉果、廿四味都浇不灭的内火,老广就会拿出终极神器——癍痧凉茶,这款凉茶用20余味中药构成组合拳,攻击湿热入侵人体造成的热毒,这种苦得惊人的黑色药汤也是无数广东小孩的童年阴影。

  许多刚到广东的朋友,看见广东凉茶,以为凉茶一定是凉的,也是茶。其实不然,广东凉茶既不凉,亦非茶,前文说到,释继洪将清热解毒的汤药称为凉药,但广东人追求意头,后人觉得药字太难听,于是凉茶二字在清代取代凉药,广东凉茶的称谓终于定性。

  凉茶里虽有个凉字,但凉茶一定要趁热喝,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本地人都知道,凉茶越凉越苦,难喝程度也呈指数级增长,而凉茶里的茶字,也和我们常识中的茶没什么关系,它是以生性寒凉的中草药为原料、以清热祛湿为目的配伍而成的。时至今日,在广东,凡是能起到清热解暑、祛湿消滞、生津止渴等作用的草药饮品,都可称作广东凉茶。

  所谓良药苦口,广东人在喝完凉茶后常吃一颗鸡公榄,以解凉茶之苦涩。因此凉茶与鸡公榄或其他果脯成为凉茶最佳拍档,被称为送口果。在许多老广的童年回忆中,每当去上下九喝了一碗凉茶,就会央求父母再买几颗鸡公榄。喝完凉茶再吃一颗鸡公榄,入口清甜爽脆,回味无穷,是苦尽甘来的最佳写照。

  传承

  老城区凉茶铺星罗棋布

  市井间老店仍坚守传统

  1949年之后,广东凉茶迎来了新的大发展。现代岭南中医名家秉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开发出更多的广东凉茶。老中医梁剑波根据行医数十年的经验,创制了剑波凉茶;全国知名中医专家邓铁涛对传统凉茶加以改进,创制邓老凉茶,提出了现代凉茶的理念。

  广东人将一些清热消暑、祛湿解毒的中草药配成各式凉茶,开设药店、摊档、作坊,诞生出一大批品牌。凉茶业态不断创新:从最初的街边水碗凉茶发展到凉茶包,可拎回家煲;又从凉茶粉、凉茶精,发展到凉茶颗粒,人们在家中即可冲泡即饮。

  夏桑菊是由夏枯草、冬桑叶、甘菊组成的方剂,早在清朝吴瑭的温病条辨中就有记载。1980年,夏桑菊颗粒诞生,带动了国内颗粒冲剂的繁荣,至今仍是白云山星群制药厂的支柱产品、老广家中常备之物。

  从20世纪90年代起,广东人又开始研制凉茶饮料,使广东凉茶从药品转变为食品饮料,凉茶从岭南走向全国。21世纪初,红罐王老吉着力口感主打广告,火遍全国;广州本地也开始涌现出黄振龙、平安堂、清心堂、益清元、黎雪珍、徐其修、黎恩凉茶等一批知名凉茶品牌。

  渐渐地,市面上的凉茶铺越来越多。坊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广东的凉茶铺比米铺还多,每条宽一点的老街上就有一间凉茶铺,小至私人档口,大至连锁店……基本上方圆2公里就有一家,市民随时随地可以整翻杯(粤语:喝一杯)。时至今日,打开手机端导航APP,输入凉茶两字,可发现广州市内有1356间凉茶店,凉茶成为广东人身边最常见的饮料之一。

  面积小的凉茶铺,柜台放着几个瓷碗或玻璃杯、几个铁壶、几张写有凉茶品种的牌子。顾客付费后,拿起一碗浓黑的凉茶,轻皱眉头喝下去,然后舔舔嘴离开。规模大点的凉茶铺,柜台上摆着两个葫芦形的铜壶,顾客到店后往往会点上一碗凉茶或一盅龟苓膏,坐着慢慢品。

  这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凉茶铺是老广生活里最具人情味的存在。若顾客不太懂,老板还会先询问:有没有咳嗽?鼻涕清还是浊?然后掀起黄铜锅盖,将棕黑色的汤汁舀到瓷碗里。这多半是廿四味凉茶,不过喝起来却只有一个味——苦!顾客要一鼓作气,仰脖大口快快灌下。看到顾客的表情苦过苦瓜干,老板会赠送口凉果,吃起来酸酸甜甜。一苦一甜的切换之中,老板还会关心地说:唔好(粤语:不要)食甘多(粤语:这么多)烟啦,凉茶饮多亦伤身。顾客回道:知啦,今日饮完一杯廿四味,翻去(粤语:回去)会戒口。

  如今广州的凉茶铺大多连锁经营,为顾客望闻问切的凉茶铺越来越少,不过,市井间依然存有不少老店,可以让街坊回味当年的感觉。

  越秀区德政中路不长,却分布着至少4间凉茶铺。该路160号有黄氏祖传百暖凉茶店,街坊稍不留意就会错过。原来,老板在内巷与沿街铺之间横劈出一个五六平方米的锌,一个正对街道的四方窗台就是销售柜台,窗台外两张小木椅,记者坐下抬头一看,墙上悬挂着一块已开裂的白底红漆手书招牌,手书黄氏祖传百暖凉茶店字样。

  我开店40多年了,每天早上7点多就起床煲凉茶,连煲4个钟再卖。店主黄姨称一直以来只卖5种凉茶,分别是廿四味、祛湿茶王、菊花雪梨茶、清音茶、感冒特呀。黄姨给记者倒了一杯清音茶,呈棕褐色,初尝有点酸。凉茶要趁热饮,凉咗(粤语:凉了)伤胃啦!酸酸的是杨梅。你牙肉肿痛,喝清音茶最合适。

  马路对面,德政中路183号则有茗山草药凉茶店,附近还有黎传凉茶与黎雪珍凉茶。茗山草药凉茶店门口还悬挂着一串串葫芦,象征老板娘悬壶济世的心意。她会依据顾客的身体情况推荐凉茶,并不一味追求多售。这家店是爸爸传给我们两姐妹的,开了几十年了,和附近老街坊都很熟悉。

  广州市海珠区革新路16号有山草堂草药凉茶。这是一家开业40多年的凉茶老铺,一直坚持现场煲制,不仅吸引了本地人,还有海外同胞打飞的回来喝凉茶。店内凉茶品种不多,但款款皆为经典,尤其是招牌廿四味,对付喉咙疼痛颇有效验。煲得黑不见底的药汁,一口下肚,化不开的苦直涌喉咙中,但酸苦过后,喉咙痛自会减轻,真可谓苦尽甘来!

  创新

 ¢布神州成非遗

 ∑研助力销全球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港澳21家凉茶生产企业的18个品牌54个秘方及术语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及我国法律的永久保护。

  在广州,广州王老吉药业、广州市香雪制药、加多宝、广州黄振龙凉茶、广州养和医药、广州养和堂邓老凉茶、广东健生堂、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广州平安堂凉茶、广州市金葫芦凉茶、广州润芯堂凉茶、广州清心堂凉茶、广州市蔡济阳堂凉茶、广州市潘仲明凉茶、广州不二碗凉茶、广州市黎泉凉茶、广州佳德医药17家机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秘方以及术语、企业代表性传承人。

 ∏遗成为最佳代言人,助力广东凉茶走向世界。2020年,广东凉茶产量已达200万吨(含港、澳地区),销售范围已覆盖全国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20个国家。

  王老吉稳坐凉茶头把交椅,2020年-2022年的复购率保持在40%以上。在壮大凉茶产业过程中,王老吉打造的吉文化开了饮料礼品市场的先河。数字化浪潮兴起后,姓氏罐、吉言罐、吉庆罐等定制罐成为深受年轻人喜欢的爆款。如今,椰柔、荔小吉销售额均破亿元,刺柠吉还开辟出天然高维c饮料的赛道,助力贵州刺梨、广东荔枝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果。

  当下的凉茶行业已有近500亿元的市场规模,如何走向国际成为新的挑战。在广东凉茶走向全国、进军海外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问:广东人说的上火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熬夜会上火?着急会上火?为什么凉茶能去火?

  为此,2023年,王老吉与暨南大学共同完成了一项科研项目,首次揭开了上火的神秘面纱,并揭示了广东凉茶泻火的原理。暨南大学教授、中医学院副院长何蓉蓉介绍,上火是中医基础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很多人都体会到,喜怒忧思等不良情绪、熬夜以及食用辛辣或者油炸食品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引起上火。课题组从情志应激诱导疾病易感性的独特视角切入,将上火定义为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病理过程中的疾病易感态。数据表明,情志应激、摄入油炸或者辛辣食品等引起的内热状态,会显著增加肌体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岭南人使用中草药为原料熬制的凉茶,有清热祛湿的功效,能通过多靶标协同达到下火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为凉茶国际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在海外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广东凉茶,王老吉计划启用全新英文品牌,让中国王老吉成为世界王老吉,向世界传播凉茶文化、吉祥文化。

  从最早的大碗茶,到如今摆上餐桌的凉茶饮料,从治踩人的初衷到健身养生的理念,广东凉茶文化不断传承创新:以癍痧凉茶为原料,制作冰广式;在滤纸上倒入凉茶冲剂,制作手冲凉茶……人们在玩出新花样的同时更注重未病时防病、治未病之病,形成了独有的防病养生文化。

  无论时代怎么变,广东人对凉茶的眷恋历久不变,上火了喝凉茶,湿气重了喝凉茶,感冒了喝凉茶……四时皆宜的凉茶就像广东人的续命水,伴随着广东人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让人们体会苦尽甘来,品味悲喜人生,感受岭南文化里难忘的味道。

  广东凉茶小史

 ~晋

 ~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来到岭南后,在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用中草药煮水饮用,孕育出广东凉茶的雏形。

  宋代

  宋代,岭南常服药物汤方由政府刻石推广,养气汤方就是其中之一。

  元代

  元代,名医释继洪在岭南卫生方中将清热解毒的汤药称为凉药,这是广东最早的凉茶。

  清代

  1828年,王泽邦发明了水碗凉茶,熬制成后人最熟悉的一种广东凉茶。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

  20世纪40年代中期,黄振龙在广州仁济路口开设了第一家凉茶铺,癍痧凉茶是其特色,喝完癍痧凉茶,苦到全身发抖成为一代代广州人的童年记忆。

 〓〇〇六年

  2006年,凉茶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粤港澳的21家凉茶生产企业的18个品牌54个秘方及术语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及我国法律的永久保护。

  传统制作工艺

  传统凉茶的制作流程一般包括药材的切割研磨、称量、浸泡、入煲、加水、熬制等基本步骤。

  切割研磨

  药材的切割、研磨主要是使原本较大的药材分成虚,令药材在熬制中增加与水的接触面,减少熬制所需的时间;其次通过切割、研磨的药材体积较小,也方便准确称取。

  称量

  为保证药材的用量达到其配方的要求,一般在药材浸泡前均需要经过严格称取。过量的药材会使凉茶药效过强,容易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而过少则会降低功效,不能达到正常的保健作用。

  浸泡

 …过浸泡后的药材,水分渗入,溶解药材的有效成分,从而保证药效。

  入煲

  由于药材在熬制中会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所以煲凉茶以陶瓷器为最佳选择。另外,陶瓷的传热性能缓和,受热均匀,有利于凉茶熬制。

  加水

  古代对熬制用水较讲究,本草纲目提到的用水就分为天水、地水两类,共43种之多。对现代人而言,凡可供饮用的纯净、无杂质的水都可用来熬制凉茶。

 制

  一般凉茶熬制宜先武后文,即先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煎煳。此外,凉茶熬制时不宜经常揭盖搅拌,因为凉茶药性多芬芳辛散,如果反复揭盖,会令药物中的挥发成分随之升散,从而降低凉茶功效。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晋·葛洪

本资讯标题,广东凉茶街坊热捧 四季皆宜苦尽甘来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11-23 01:51 , Processed in 0.0436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