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国内新闻 查看内容

千年流淌润良田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

评论: 0|来自: 光明日报

摘要: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时间11月4日下午,在尤维萨卡帕特南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安徽七门堰调 ...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时间11月4日下午,在尤维萨卡帕特南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

  七门堰是安徽舒城县境内杭埠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最早创建于西汉,距今2223年。历代废而复修,多获灌溉之利。新中国成立后两次整修、扩建,使灌区发挥巨大效益,目前灌溉农田20万亩。七门堰灌溉系统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串联十五荡,形成输水干渠,疏浚塘、荡、沟、渠,串联互通,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逐步形成功能强大的调蓄机制。各工程节点之间有机配合,展现了朴素的系统工程思想。

  洪泽古灌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境内,西依洪泽湖大堤,东至白马湖,北临苏北灌溉总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灌区为蓄水型灌区,由蓄水、取水、输水和排水工程组成,控制灌溉面积48.13万亩。洪泽古灌区源于破釜塘,始建于公元199年,灌区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是在用的古代最长堤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霍泉形成于距今约25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泉水出流量大而稳定,水质优良,具有开发利用的优良条件。霍泉灌溉工程位于山西省洪洞县,自唐贞观年间开始便有明确记载,在长期的开发利用实践中,建立了以地亩为基础、以水户为单元、各渠相对独立的水利自治管理制度,以及以用水公平为核心的较为稳定的渠册和夫簿制度,并创造性提出了基层管理中相对公平的原始的水权制度,被誉为霍例,沿袭使用一千余年。目前,工程灌溉总面积为10.1万亩。

 ∽霓古堰位于湖北省崇阳县境内,包括石枧堰和远陂堰两座古堰。据文献记载,石枧堰至迟公元931年修建,远陂堰至迟1226年修建。两座古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多方面功能,灌溉面积约3.5万亩,是我国古代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两座古堰屹立千年沿用至今,得益于其科学的设计建造技术和管理岁修制度。白霓古堰的选址都位于河流宽阔地带的河道基岩上,基础稳定,并且通过斜向布置增加拦河堰的长度,提高了溢洪能力,降低堰上水位,减小洪水对古堰的冲击。古堰的建造工艺和材料也逐步提升,最初堰体为草木结构,后改为干砌条石结构,之后又辅以石灰黏结勾缝,铁闩铁锭联结固定,使古堰结构成为一个柔性的整体,增强稳定性。自古以来,白霓古堰就有着完善的管理和岁修制度,设有堰长、渠长等专管人员,制定了堰规、堰簿等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泄水孔的开闭时间,为堰体及渠道的维修检测提供保障。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今年与我国4项遗产同时列入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尤、印尼、伊拉克、日本、泰国、土耳其的15个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已达159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18个国家。

  (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 陈晨)

本资讯标题,千年流淌润良田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11-23 03:34 , Processed in 0.0422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