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汽车市场,油电同价已经不稀奇,电比油低终于出现了。2月19日,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驱逐舰05荣耀版系列车型上市。其中,插混版本车型官方指导价7.98万元起,这一价格比此前同车系的冠军版便宜约2万元,更直接将新能源车的价格打到比同级别的燃油车更低。 同日,比亚迪点燃的导火索引发连锁反应,五菱星光下午宣布将其150进阶版的售价从10.58万调低至9.98万;傍晚,哪吒X宣布全系价格直降22000元,进入9字头区间。比亚迪和五菱此番压低A级车起售价,将有望加快新能源车在A级轿车市场的渗透。有专家认为,由于目前的混动技术并没有真正的技术壁垒,新能源车领域的价格战会继续打下去。 大幅压价比亚迪点燃电比油低导火索 ≡于开年就放出价格大招的原因,比亚迪方面表示,此次推出7.98万元的混动车型,除了刺激销量以外,更希望借此加速油转电的变革,让颠覆燃油车市场格局的步伐再次提速。压价的背后一方面是规模效应,去年比亚迪DM-i等插混车型累计销量143.8万辆,同比增长52%;另一方面是其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表示,比亚迪的全产业链优势明显,上游是零部件和总成,下游可至金融保险,李云飞表示,既然插电混动的价格可以做到比同级燃油车还要低,不仅价格比燃油车低,还能可油可电,所以谁还会买燃油车呢?现在买燃油车,就如同有手机还买BP机;有智能触屏手机还买按键手机。 此外,能如此大幅压价,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目前的电池级碳酸锂已经从去年8月的约22万元/吨下跌到10万元/吨以下。按一台配备容量为60kWh锂电池组的纯电动汽车大约需要30kg碳酸锂计算,每辆车的电池在碳酸锂上的成本可节省超过3千元。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能源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主力品牌单车销量快速提升,而产业链整合和一体压铸等新技术工艺带来成本分担的巨大差异,头部车企可以用规模化降本增效,实现低价带来利润的良好增长。 新车型推出后,比亚迪股价表现相当暧昧,其A股价格上涨1.29%,达到183.50元,而港股价格却下跌1.74%至186.700港元。同时,记者也注意到,比亚迪保持许久的国内销量冠军宝座在今年1月份旁落。吉利、长安、奇瑞等自主品牌环伺,合资品牌也在加快追赶步伐,比亚迪在白热化竞争中显然是感到危机感。 价格战延续,混动车型当马前卒 ∪亚迪推出新年价格第一卷,其他自主品牌车型也不遑多让。奇瑞汽车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比亚迪拉低新能源汽车的售价,背后逻辑仍然是油电同价——这也是奇瑞近年主打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策略。从去年开始,油电同价在新能源车市城常火热,不少品牌都将制造成本更高昂的新能源车卖到和同级燃油车一个价位。奇瑞、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持续加码混动平台与技术,市场策略也基本都是将混动车型作为逐鹿市场马前卒,以油电同价作为重要武器。 相对于开发全新的纯电平台,混动是较为务实和低成本的方案。随着销量上升,成本还可以进一步下调。上述奇瑞汽车品牌相关负责人坦言。吉利汽车相关人士还表示,吉利旗下多个品牌不仅正实现油电同价,还实现油电平权:如雷达皮卡此前推出的RD6创业版才14.58万元起,如银河L6和银河L7等车型也是主打油电同价,起售价也拉低到11万~13万元左右。与燃油车相比甚至是低价高配。 不过,目前奇瑞与吉利还未真正将新能源车做到电比油低。严格来说,目前混动技术并没有真正的技术壁垒,因此这场价格战肯定会打下去。资深汽车分析师顾志军认为。崔东树则认为,今年价格战大概率会以降价促销和定位下探等多模式混合展开,新能源厂商会包装更多的权益优惠来稳定产品价格。 格局变化:提升新能源车在A级轿车的市占率 ∪亚迪和五菱的压价,将对汽车市场格局产生不小影响。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将持续冲击合资燃油车市齿额,丰田轩逸、丰田卡罗拉、大众朗逸、大众速腾等车型将遭遇更大的压力。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A级轿车市场或将受到较大的震动。据乘联会统计,2023年国内A级轿车销量为437.6万辆,其中新能源车仅占97.2万辆,市场渗透率也就刚刚超过22%。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1月19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其中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6%。换句话说,新能源车在A级轿车市场的份额远远还低于其整体份额。而当比亚迪和五菱一开年就出手压低A级车的价格,几乎将肯定加快新能源车在A级轿车市场的渗透。(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达文邓莉) 本资讯标题,7字头混动车型开启龙年价格战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17 09:59 , Processed in 0.1104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