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记者走进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海域,放眼望去,海面上的渔排鳞次栉比,成千上万个网箱连成一片,与数百个小木屋融为一体,宛如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城镇,美轮美奂。晌午时分,辛勤的渔民正在渔排上劳作,水里的大黄鱼时不时跃出水面吃食,好一番活泼热闹的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由来已久。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从那时起,福建就开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耕山牧海,奏响山海之歌。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年来,福建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不断探索创新,粮策百出,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粮食单产明显提高,餐桌上的食物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1、开拓视野,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之路 从朴素认知到深刻领会,从满足填饱肚子的要求到丰富餐桌食品的种类,福建对大食物观的理解逐渐透彻:农业必须走向产业化、现代化之路。 5月7日,福建南平建瓯市东游镇的万亩鲜食玉米基地内,绿意盎然。田间,一株株玉米苗随风舞动,泛起阵阵绿波。 这个是水果玉米,品种是泰鲜甜2号。可别写它,这个品种亩产2800斤左右,小玉米养活了我们一家人呀!种植户叶性全告诉记者。 我的父亲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种玉米。二十多年来,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从20多亩发展到110多亩,玉米深加工也逐步发展起来。叶性全说,按照玉米—西瓜—玉米—花椰菜的方式轮作,收入也越来越高。 如今,镇里和叶性全一样的玉米种植户3000户,复种面积5万余亩。东游镇党委书记林武吭记者说,福建省现有鲜食玉米种业20余家,每年为全国市场提供200多万公斤鲜食玉米良种。 山区唱好山歌,海洋念好海经。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无论山间还是海边,大农业发展如火如荼,一片繁荣。 眼下,正是海带丰收时节。在宁德市霞浦县,满载着海带的大货车一辆接一辆从港口码头开进各个海带加工厂。在福建溢源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工人们正熟练地给海带做造型。只见他们用灵巧的手指一绕、一拉,原本长条状的海带就变身为一个个漂亮的海带结。这些海带结,无论是盐渍成菜,还是加工成即食小零食,都很受消费者欢迎。该公司董事长苏少华告诉记者。 自20世纪50年代引进海带种植技术以来,霞浦海带已经逐渐成长为当地的优势产业。2009年,霞浦县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海带之乡称号。如今,全县养殖海带占海面积约30万亩,产值约40亿元,带动当地20余万人从事相关行业。 不仅如此,海带还有净化海水的功能。它能吸收近岸海水的富营养,让水质更加清澈,间接带动了其他海上养殖的发展。我们霞浦的大黄鱼、鲍鱼、海参都养得特别好]霞浦县海洋渔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谢宇坪介绍,2023年该县水产品产量504640吨,第一产业产值达155.16亿元。 2、靠山面海,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食物产供体系 福安葡萄、古田银耳、闽清橄榄、诏安牡蛎、连江鲍鱼、云霄枇杷……山海间获得的特色农产品,让福建人的餐桌更加丰富。 在宁德市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一排排光伏菇棚鳞次栉比,星罗棋布,走进一看,里面的景象让记者眼前一亮。 在过去,传统菇棚都是木头建的,通风性差,菌菇在这种条件下生长容易得病,坏了一株,就会牵连全棚。如今的菇棚屋顶光伏发电,屋内恒温恒湿种菇,这些‘小家伙’们生长环境变好了,长得也快了。杉洋村村民余新考对记者说,去年村里的光伏+菇棚基地建成后,他立马租用了两个菇棚,累计种植8.5万筒香菇。 从传统茅草菇棚到光伏菇棚,古田通过探索创新,精准聚焦产业发展。据统计,作为中国食用菌之都,2023年,古田县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达25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26299元。 这只是福建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食物产供体系的一个缩影。山的这一边,菇香十里;海的那一边,鱼兴百业。耕海牧渔的福建,正以工业化思维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将海上养殖区域从近岸向外海延伸。 踏上位于福州市连江县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定海湾2号,在碧波荡漾的海上如履平地。在这里,走路稳,养鱼更稳!现场管理人员卢统锋介绍,定海湾系列养殖平台具有自动旋转功能,能有效防止藤壶等海洋生物对网箱的破坏。同时,平台可抵御15级台风,并配备实时影像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所有数据均可无线传输到岸,一部手机就能随时监测鱼类生长情况及平台运作状况。 无需大量人力,即可轻松收鱼,且深水海域水流大,藻类、浮游生物种类丰富,鱼能够在里面不断地‘健身’。捕捞出来的深海野化鱼,肉质更鲜美。卢统锋说,目前定海湾2号每年可野化养殖200吨大黄鱼。 随着乾动定海湾泰渔等系列11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接连落户,地处闽江、敖江入海口的连江定海湾,一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生态牧场,年产优质鱼类近2000吨。 3、粮策百出,推动大食物观向新求质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和吃得降,福建的答卷是:政策支持和科技赋能。 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如何对产品进行溯源?你的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像这个牛奶,你一扫码,就知道它的原料是哪里的,包装是哪里生产的。5月9日,在福州市鼓楼区一家超市内,工作人员林杰正在为记者答疑解惑。 2017年,福建省启动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作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推进。如今,我们建立了完备的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的政策制度、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处处长陈圣杨对记者说,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汇聚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海洋渔业、林业、卫健、粮储等多个部门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数据,通过追溯码,可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信息全环节追溯。 ≥统计,截至2024年4月底,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注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1.75万家,备案食品信息4924.66万种,累计上传追溯数据26.96亿条,有效保障了餐桌上的安全。 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不断迭代与进步,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多元化,如各类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的菌菇,就深受大众欢迎。 时间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福建山区栽培食用菌普遍以木材为原料,要种菇就要砍树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解决菌林矛盾,菌草技术的发明者、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开始试验以草代木栽培研究。研究成功后,菌草技术迅速在福建应用推广。 有了菌草,食用菌就有了营养丰富、可再生且价格更低的菌棒原料,食用菌产业随之迎来了发展高峰,至今已成为福建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2023年全省食用菌产量499.6万吨(鲜重)、产值270.6亿元。一朵朵形态各异的菌菇,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也鼓起了福建山区菇农的钱袋子。 不仅如此,以草代木的菌草技术,还保住了福建的绿水青山,为福建深挖森林资源,发展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畜、林油、林粮、林果等8个系列的森林食物,培育金线莲、紫灵芝、铁皮石斛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林下种植产业,留住了珍贵的资源库。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3229万亩、产值830亿元。 现在,菌草产业已从‘以草代木’生产菌菇拓展到‘以草代煤’发电、‘以草代粮’发展畜牧业等6个领域12个产业。林占熺说。如今,来自福建的小喧草,作为大食物观视野下的巨大成果,已走出国门,给世界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带来贡献,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幸福草。 (本报记者 冯家照 张诗瑶 高建进) 本资讯标题,耕山牧海有粮策——福建牢记嘱托践行大食物观的探索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19 15:27 , Processed in 0.1239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