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医院备战二孩潮(资料图) 猴宝宝扎堆和全面二孩导致的分娩量双峰叠加效应已显现。本市已连续数月建册人数在3万人左右,超过了助产机构满负荷每月可接诊孕产妇2.5万人的红线。市卫计委预测,今年第四季度建册人数将再攀峰值,今年新生儿数量将超过30万。为此,市卫计委启动多项应对举措,本月底前将增加千张产科床位,全市拟增800名助产人员。妇产医院将启动异地新建,三级助产机构高危孕妇建档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 自2013年单独二孩实施后本市新生儿数量有所攀升: 2014年新生儿数量从20万升至24.9万 2015年因羊年属相因素,新生儿数量20.9万 今年新生儿数量预计将超过30万 ■现象 每月新增3万准妈妈 超过接诊满负荷 据介绍,去年11月以前,本市每月孕妇建册人数平均不超过2万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加上属相因素叠加,本市育龄妇女分娩需求显著增加。去年12月起,每月建册人数近3万人,之后连续数月建册人数在3万人左右。 此外,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本市分娩人群结构和特点也发生很大变化,高龄孕产妇由2014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14%,高危孕产妇由2014年的48%上升到2016年的60%以上。今年1月至6月,建册的二孩准妈妈占到了孕产妇的29.9%,7月这一比例已经达到37%。 目前,本市助产机构满负荷每月可接诊孕产妇2.5万人,全年最大接诊孕产妇30万人。若完成月3万孕妇的分娩需求,则面临严峻挑战。今年3月建册最高峰已经达到3.6万,市卫计委预测,今年第四季度建册人数将达峰值,今年新生儿数量将超过30万。 ■对策 增位 月底前增加千张床位 近期,经市政府同意,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国土委5部门向各区政府联合英关于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增加助产服务资源的通知。据2015年统计数据,全市公立医院现有可用产科床位4907张,为了解决分娩量增加的床位紧张问题,本市将增加产科床位千张,预计多承载6万分娩量。 各公立助产机构将具有增床空间的特需部统一调整为普通部。另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科室间部调整增加产科床位。卫计委要求,所增床位于今年9月底前调整到位。 据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昨日透露,目前接诊大户北京妇产医院就正在筹措从医院周边以租赁的形式增加妇产科床位,并调配产科人员予以保障。 保障 三级医院产科八成供高危 市卫计委要求,三级医院产科建档指标80%以上要分配给高危孕妇,将三级助产机构高危孕妇建档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另外,本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助产机构的网络化对接关系,不断畅通市、区两级危重孕产妇转诊绿色通道。同时为高危孕产妇提供多学科会诊、用血和抢救等保障性服务。目前,北京市共有13家市级危重孕产妇抢救指定医院,及10家危重孕产妇会诊指定医院。 本市还提出孕妇建档兜底保障措施。也就是说,在市、区妇幼保健院设立孕妇建档服务中心,针对辖区建档困难孕妇,先由建册社区按照网格化对接关系协调解决,仍有困难者,逐级报区、市孕妇建档服务中心协调解决。 分流 妇产医院将启动异地新建 此外,本市还将通过购买等方式,重点规划开放产科床位,扩增服务资源。北京妇产医院将启动异地新建项目。目前该院正在选址,预计新建项目完成后,将可增加1000张床位。 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本市已有20余家民营助产机构,都是经过卫生行政许可的,有完善评估和评审程序。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将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管理,与对公立医院要求的标准是一致的。 在助产服务价格方面,市发展改革部门将产科医疗服务价格优先纳入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调整计划,完善收费标准。市人力社保部门进一步研究完善北京市生育保险相关政策,落实好生育保险参保人员待遇。 马上就访 记者:不同区域之间资源协调建档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东城区产妇已超额,如何分流? 市卫计委老年与妇幼降服务处处长郗淑艳:本市已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目前还有市区两级孕妇建档中心兜底保障,在社区建册时,医生会告诉你,周边哪里还有产科床位可以建档。 记者:在二级医院建档的产妇,之后再发现高危因素,如何保证顺畅转诊? 郗淑艳:一旦筛查发现高危因素,按照转诊网络会逐级上转。有绿色通道,可以用于预约三级助产机构的门诊或部抢救。三级医院复诊是医生加号,不存在挂号难的问题。 记者:如何应对二孩妈妈高龄产妇的增加,预防和减少孕产期危险因素? 郗淑艳:市卫计委将努力推进婚检、婚登、优生咨询指导一站式便民服务,对高危妊娠及不宜妊娠情况充分做好风险告知。同时,严控剖宫产率。世界卫生组织对剖宫产率设置的警戒线为15%,北京剖宫产率虽然在逐年下降,但去年也达到40.65%。我们提倡自然分娩,这将不仅有益于母子降,还能缩短产妇住院天数,为更多产妇提供服务。 北京晨报记者 徐晶晶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11-25 10:14 , Processed in 0.0433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