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敦煌文博会明信片第三弹来袭!猜猜这组是什么?!
千年“两关”的丝路印迹
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位于敦煌西北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西距玉门关(薪盘城)15公里。飞手王生元信江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王之涣与王维的这两首千古绝句至今广为流传,阳关和玉门关也因此成为了边塞的代名词。“两关”历经千年,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抹之不掉,广为传颂,经久不衰。
2000多年前的天山一带,匈奴大军“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侵占河西地区,威胁汉都长安。汉武帝厉兵秣马,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军终于击败匈奴铁骑。为巩固边疆,汉武帝在河西地区“列四郡、设两关”。这“两关”就是后来无数次出现在诗词歌赋中的阳关和玉门关。此后,西域不再是神秘和荒凉的代名词。
阳关和玉门关像是敦煌伸向西边大漠里的一对蟹爪,一南一北,成为沿丝绸之路西出敦煌、前往西域的两大边陲要塞。通往西域的道路“总凑敦煌”,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持久的繁荣,前往西域的商队要在这里采购物品,整治行装;西域过来的旅客要在这里补给和休整。经过千年风雨侵蚀,今天的“两关”呈现出无情岁月的斑驳。
那时的金戈铁马,那时的狼烟烽火,如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孤独地矗立在西北边陲,供人们凭吊怀古。(朱霞王生元信江)
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飞手王生元信江摄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的南湖乡“古董滩”上,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凭水为隘,据川当险。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玉门关又称薪盘城,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飞手王生元信江摄
河仓城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飞手王生元信江摄
玉门关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飞手王生元信江摄
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一座矮山之上,依靠这座矮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薪盘城为汉时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耸立在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的一个沙石岗上。如今的关城遗址呈方形,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飞手王生元信江摄
河仓城是汉代至魏晋时期(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年)玉门关一带乃至西部边防线上储备秣的重要军需仓库,玉门关、阳关一带的出守军均从这里领取给养。飞手王生元信江摄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飞手王生元信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