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北大才子街头卖肉”让陆步轩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其后当地政府将其“招安”,成为一名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小吏。
12年后,“北大才子”再出惊人之举;;广州卖肉。一向被人们誉为励志、朴实的陆步轩最终还是回归“屠夫”。 从猪肉佬到公务员,最终重操旧业,陆步轩的命运轮回整整走了12年。期间,陆步轩编纂地方志400余万字,华发早生,满身的猪肉铅华早已荡然无存。再过几年,他可以提前办理退休手续,颐养天年。而在此时,51岁的陆步轩为何再举屠刀,杀猪卖肉?是命运作弄,还是另有心结?;;这年头,虽说公务员辞职不再稀罕,但陆步轩的离职和“北大才子”的命运却再度引发人们的猜测和广泛关注。 12年立言400余万字,成果被束之高阁 2003年7月,华商报一则“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的新闻,将沦落到街头卖肉的陆步轩推到了风口浪尖。在采访中,陆步轩讲述了他从北大毕业后,由于一次错位的分配,使他“一步错,步步错”,几经失败,最后鬼使神差的拿起屠刀,被迫干起了张飞的营生。 陆步轩出名后,数百家单位向他伸出橄榄枝,当地政府倍感压力,区委书记亲自出面找其谈话,诚挚希望他留在当地。陆步轩在历经了多年的风雨漂泊之后,终于进入体制内。陆步轩坦言:从内心来讲,卖猪肉并非我的本意,我始终以文化人自居,在我眼里,卖猪肉毕竟是下九流的行当,但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追求稳定、安逸的生活,体面地做学问始终无法释怀。 2004年3月,陆步轩进入长安区志办工作,当时办公室有3人,除他之外,还有一个主任、一个副主任,主要任务是编俢地方志与地方综合年鉴,到目前为止,他作为骨干,参与了两部年鉴、一部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共计400多万字。 12年间,区志办的人员不断变化,而他是唯一一个没有流动的“兵”。陆步轩渐渐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坐冷板凳的文字匠,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却不招待见。按照领导的讲法,地方志为存史、咨政、育人的工具书,过去修史编志之人称之为“史官”,类似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可事实上,经济社会,没有人把它当一回事,所有的成果基本被束之高阁。对此,陆步轩自嘲:借用当地某官员的话,不修志也不影响长安人民的生活! 收入“今不如昔”,没弟弟卖猪肉赚的多 从2004年进入长安区志办工作,陆步轩感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向记者晒出了工资单:离职前,他的基本工资是1972.38元(扣除三金后)、津贴为3150元,每月为5122.38元;第13个月只发基本工资。全年工资收入63440.94元,加上每年10000多元的目标责任奖,合计约75000元。 陆步轩透露,自从进入体制内,生活其实并没有什么改善,甚至是“今不如昔”。到区志办上班之后,他不得不把肉铺转让给自己的弟弟继续经营,老婆随之失业,现在两个儿女正在读书,上面还有老父亲需要赡养,家里花钱的地方很多,每月的工资勉强可以维持基本生活。 年过知天命之年,陆步轩却选择去职重操旧业。用他的话讲:日子太平淡,一眼可以看清10年、20年之后的情况,缺少奋斗的激情,不想混日子,想换一种活法。 ≥了解,陆步轩是卖猪肉的一把好手,别的档口一天才卖1-2头,而他的档口一天可以卖12头,遇到逢年过节,最高可卖到40多头。陆步轩从1999年夫妻开始卖肉,到2010年转让给弟弟歇业,11年时间,他卖猪肉赚了200万,后来买了商品房和商铺。 然而,耐人回味的是,做了12年公务员的陆步轩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感觉有些无奈:“经济压力实在太大”。而他弟弟的猪肉档每年却有几十万的收入。 推荐 ”大才子卖猪肉谈创业:官员慎"下海"学子应先就业 在南京当地一家超市内的猪肉档口内,面对买菜的大爷大妈,陆步轩站在肉案前,仔细用剃眉刀大小的剃刀,迅速给一块猪肉皮摘去细不可见的毫毛,然后切骨斩肉包好,礼貌地送到顾客手中。 一系列动作麻利而安静,令人无法想象这样熟练的“屠夫”,曾经是北大中文系毕业、文绉绉的才子。站在陆步轩身后的“老板”,则是另外一位北大才子陈生。 两人同出名校,各自修行,最终殊途同归,走上“杀猪卖肉”的行当。他们的经历,在2003年曾引发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思考和争议。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22 12:22 , Processed in 0.28858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