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生活在天津,虽然那时“空气污染”这个概念离大家还很远,但一年里面总会有那么几天,天空是灰蒙蒙的,就跟现在的轻度霾水平差不多。
记得我妈正好在雾霾天领我出门,我就天真无邪地问了一句:
“麻麻,能不能在郊区装一排大风扇,把大雾吹走啊?”
吹走啊
现在,我们似乎又遇到了一个跟“大风扇”一样不切实际的东西;;“除霾塔”。 这款曾坐落于北京798艺术区(现在被搬到望京的某个地方)、正在测试的“除霾塔”,是由中国环境保护部委托荷兰设计公司Roosegaarde工作室研发和推出的。
设计师是Daan Roosegaarde。他号称雾霾塔能在36个小时内净化一个足球场大姓间内70%~80%的空气。
除霾塔
等等…… 他们在讲净化效率的时候,似乎没有提到一件事:
如果把除霾塔放在一个跟足球场差不多大的封闭空间内,36小时之后我想效果应该还是不错的。
但如果在开放的室外,这就毫无疑问是个伪命题,因为空气净化器只有在密闭或半密闭的室内,才会有实际效果。 如果你听说过“浓度梯度”原理,大概就能明白这一点:
在一大片雾霾中掏空1立方米的PM2.5,这个空间并不会一直保持清洁,而是迅速被其他地方的PM2.5填充进来。
屋内空气形成循环,空气净化器才能有效工作
换句话说,除霾塔只是在36小时内净化了108万立方米这么多的空气,而不是108万立方米的城市空间。
或许,只有坐在除霾塔脚下,你才能吸到那可贵的清洁空气,稍微离远一点,它就再次和雾霾融为一体了。
在798艺术区装除霾塔就像在电影院里装一台12寸黑白电视,没有任何卵用。 除霾塔号称非常环保,采用电离技术吸入雾霾(实质上还是吸→滤→吹这样一个过程),运行功耗只有1400W。 按照一个普通家用空气净化器满负荷运转70W计算,除霾塔差不多相当于20个打开强力模式的家用空净。
当然,除霾塔的运行效率肯定比20个单个运行的要高,那咱就豁出去了,算40个吧。
把除霾塔搬走,再搬来40个空气净化器,那个庞然大物的效果,也就跟这个差不多,想拿来净化公共空间,玩笑开得实在有点大了。 之前还有专家指出,除霾塔的净化效率相当于一个中型餐馆的油烟处理量,这个我很赞同,差不多就这个意思了。 按照这样的净化能力,要想让北京的空气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你家门前大概会是这样子的:
连起来……
总结一下,我对这款除霾塔的评价大概是:
1、不治标,更不治本;
2、放室内效果不错(前提是你家层高达到8米以上);
3、颜值还行……吧…… 造价奇高、效果如螳臂当车的除霾塔,我们到底要它有啥子用? 我想大家都明白,想除雾霾,并不是放一个空气净化器那么简单。
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空气污染,有些甚至比我们的更严重。
大家都是慢慢调整产业结构,慢慢改善过来的。拦截雾霾来源以外的除霾方式,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是不可能的,完全不可能。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除霾塔”,充其量只是个艺术品,而且装置艺术里面比较贵的那一种。 但从另一方面讲,我也不太倾向于把引进除霾塔这种行为归结为“自欺欺人”或者是“病急乱投医”。
而对于“除霾塔”的设计方Roosegaarde工作室,针对它是否在“消费公众雾霾焦虑”的质疑,我并没有一个十分悲观的揣测。
事实上,开发者希望能够借这次实测的机会,探索公共除霾产品的新思路,室外不靠谱,咱可以用在商场和展馆里啊,而且应用前景其实并不差。
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支持这项实验,看看它能不能被应用、能用在哪。至于所谓的“骗局”、“利益熏心”、“面子工程”,那样理解就实在有些狭隘了。
无论这次实验成功与否,“除霾塔”都将为全球抵御空气污染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同样的空气污染难题,从国际责任角度讲,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这何过之有?
雾霾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得见这个雾霾塔,却看不清产业结构调整、控煤减排的决心和行动,就算天天戴口罩、开空净,心里也永远踏实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