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汽车资讯 查看内容

刘波:长安将重点发展科技/智能制造/服务业

评论: 0|来自: 腾讯汽车

摘要: 长安集团副总裁(参配、图片、询价) 兼研究院总院院长刘波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16)于10月26-28日在上海举办,在开幕式高层访谈环节,长安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总院院长刘波表示消费者在互联 ...

刘波:长安将重点发展科技/智能制造/服务业

长安集团副总裁(参配、图片、询价) 兼研究院总院院长刘波

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16)于10月26-28日在上海举办,在开幕式高层访谈环节,长安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总院院长刘波表示消费者在互联网+这种情况下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个性化的选择和定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面对这种趋势,长安汽车要将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转向现代制造服务型企业,重点发展科技、智能制造、服务三大方面。

长安在智能驾驶方面已经完成了自适应巡航、紧急制动等14项以上驾驶辅助功能。在紧凑型以上量产车以上已经推向了市场。部分产品明后年会达到自动化二级的水平,同时在自动化三级上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从技术层面上长安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三级了,拥有了全自动适应巡航,交通标志识别等七大核心功能,过程中关键以安全为基础,采用渐进式开发,技术路线是低成本,高性能的方案。

在智能互联方面长安Incall已经有一百万的用户了,VZX已经完成了国际水平,成功参加了美国MPC技术测试和验证。目前长安已经完成了V2X车联网体系构架体系的搭建,完成了9大典型嘲的应用功能,将在2018年完成17个嘲功能的量产开发,达到先进的水平。同时除了车端以外,长安在云端上面也在打造车联网的平台,自建车联网云平台。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我的发言是互联网+模式下的汽车产业发展。

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互联网+下的产业形态和趋势。

互联网汽车产业形态和趋势来看我们认为有几个方面的特点,1、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因为互联网+重塑了整个商业模式,大幅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和时间,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创出了一些新的需求和更好的供给。2、以人类需求和以人为核心展开的一系列技术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些点。比如说我们说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包括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已经支撑了新一轮经济的发展。3、互联网提供了各项技术的融合性,互联网把人与人、人与技术、技术与技术进行了融合,这种成果已经展现,这是在过去不可想象的。消费者在互联网+这种情况下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个性化的选择和定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互联网+实际上消费者已经在历史上真正取得了选择权,客户已经成为舞台的一个中心。同时互联网+这个技术推进了汽车成为一种智能终端,为用户提供出行的方案,即产品+体验。传统汽车与企业加强合作。4、智能化技术在汽车上应用在加快,自2020年国际主流车企业纷纷把智能化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加快突进。智能化三级自动驾驶技术日趋成熟,主流车企业大多进入实车的测试阶段。5、国内外政策法规在快速的跟随,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都把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政策支持。而且已经从各个企业的层面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实际上互联网+汽车产业形态下最核心的还是产品+服务。客户的体验和行为是互联网汽车产业下面的核心。汽车产业发生的根本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商业圈。不同的用户群和不同的出行嘲催生了不同的汽车产品、服务和使用方式。以用户为核心的数据已经成为资源,数据已经成为打造云平台的基础。

第二部分,中国汽车车企如何赢得竞争。

昨天我们也讨论中国车企现在面临跟合资品牌的竞争,压力非常大。我们如何进行竞争?突破点一:发挥中国车企本土作战的优势,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理解和深度的挖掘,这种优势中国车企是存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汽车业务延伸,来构建产品+服务这个商业圈,这是否认重要的。突破点二,发挥好中国车企已经有的技术优势。比如说传统车企在动力总程、底盘、车身等等有很多优势,要这种能力要进一步发挥极致。突破点三,要加强全面技术的研究,要打造自身独特、首创的技术优势。互联网+智能化阶段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说开发模式原来比较注重硬件,但是在智能化汽车方面软硬要并重,还有软硬的迭代。还有包括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汽车企业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突破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跟零部件企业,跟跨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包括跟国际智能汽车联盟的交流,这都是在推动我们车企在未来竞争取得优势的方向。

第三部分,长安汽车发展战略及策略。

总体战略,长安汽车要将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转向现代制造服务型企业,重点发展科技、智能制造、服务三大方面。我们要从过去给用户提供产品,要转向给用户提供产品、服务、雏形的系统解决方案。特别是抓好未来三到五年实施战略的转型。根据这个战略我们也发布了我们智能化654发展战略,打造6大平台,提升5大技术,实现4个阶段。我们为了这个战略已经做了很多的布局,在重庆的本部成立了智能化中心,美国底特律也成立了研发部、在硅谷设立了创新时隐时,形成长安全球布局、各有侧重全球智能化汽车研发应用。

在成果方面智能驾驶方面长安已经完成了自适应巡航、紧急制动等14项以上驾驶辅助功能。在紧凑型以上量产车以上已经推向了市场。我们部分产品明后年会达到自动化二级的水平。同时在自动化三级上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年我们完成了从重庆到北京长距离的自动驾驶测试,在中国首次完成了长距离无人驾驶测试。通过这种测试涉及到大量数据和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从技术层面上长安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三级了,拥有了全自动适应巡航,交通标志识别等七大核心功能,过程中关键以安全为基础,采用渐进式开发,技术路线是低成本,高性能的方案。

在智能互联方面长安Incall已经有一百万的用户了,VZX已经完成了国际水平,成功参加了美国MPC技术测试和验证。目前长安已经完成了V2X车联网体系构架体系的搭建,完成了9大典型嘲的应用功能,我们将在2018年完成17个嘲功能的量产开发,达到先进的水平。同时除了车端以外,我们在云端上面也在打造车联网的平台,要自建车联网云平台。

第四部分,长安汽车的几点建议。

加快制定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的相关法规。这里边还有一些法规的问题,这上面还要加快制定相关的法规。第二,加快车联网相关的标准体系。第三,加快跨行业领域紧密协同,攻关并掌握核心技术资源,共建产业生态链。

在中国这个汽车市场上,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谁也不能颠复谁,双方只会存在越来越深入的融合发展,最终能够胜出的就是那些充分和彻底互联网化了的传统汽车企业。

智能汽车不光是互联的问题,有自动驾驶的问题、互联的问题,还有人机交互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总体来看我觉得作为中国的企业,在互联这一块,carlife等等都大量的应用。这一块跟国外的差距不是很大,中国的互联网非常发达,应用的东西非常多,有的地方比国外还好一些。差距是在自动驾驶这一块,实际上跟传统的动力、底盘等等是非常有关系的。作为传统的系统,跟国外比差别很大。基于这种情况重点是利用国外的优势资源,特别是美国自动驾驶这一块确实有非常多的资源,因为它走的比较早,所以我们就设立我们的研发部门,用当地的资源,用当地的设施能够很快的把水平从很低的地方达到高水平。

传统车企跟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还是要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很好的融合,把传统汽车厂等等技术和互联网企业对客户的体验、信息化技术等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很好的融合了。所以未来就是要以互联网的思维开发你的产品,来为你的用户服务。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未来有很多路不明确。在这个过程里边智能化一级、二级问题不是特别大,但是上了三级过后有很多人工智能。要真正到了自动驾驶,靠实验场匹配是远远不够的,谷歌跑几百万公里,就是通过人工智能让这个软件越来越好。这个过程是长安下一步需要突破的。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复杂的软件,未来纯粹靠车里边的网肯定不行,未来车端和云端的打造,云端怎么打造,车端怎么打造。这里边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美国已经计划在某一段路上进行智能无人驾驶了。美国在无人驾驶上培训力度是很大的。然而对自动驾驶技术最认可的,最愿意用的恰恰是中国,不是美国。中国人喜欢新的技术带来的愉悦体验。我觉得无人驾驶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接受度还是蛮高的。

汽车安全放在第一位,我比较认同随着技术未来变化的趋势,从1级到2级,2级到3级比较稳妥的技术路线。我比较认同这个技术路线。但是从传统汽车厂来说从1—3级走,现在也要研究全自动的。但是那个技术什么时候能实现现在还不太清楚,但是你必须要研究。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还有自己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推出崭新的技术提升你的竞争力。比如说作为长安,今天不是谈智能汽车,长安在节能这一块要推出去。

另外走出去是肯定的,在国内把智能汽车做好,同时积极的跟国外合作,把国外的技术和自己的技术很好的融合起来。这就是为出去奠定基础。

智能网联汽车的目标实现起来难度、挑战非常大。但是只要汽车行业里,加上跨界行业的共同努力,最终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19 20:57 , Processed in 0.0424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