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财经新闻 查看内容

社科院称6省市已进入高收入阶段 但有些还差的很远

评论: 0|来自: 第一财经

摘要: 社科院报告说6省市已进入高收入阶段 但有些其实还远着呢近日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共同发布了一份报告,认为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六瘦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的第五发展阶段,也是 ...

社科院报告说6省市已进入高收入阶段 但有些其实还远着呢

近日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共同发布了一份报告,认为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六瘦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的第五发展阶段,也是高收入阶段。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近日,这份名为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的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提出,整体而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增长阶段,成功跨过了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正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

社科院上述结论,参照了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按人均GDP,世界银行对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组: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1045~412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4126~127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

报告将经济增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与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相比,第一阶段近似于低收入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中等偏低收入阶段,第四阶段为中等偏高收入阶段,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为高收入阶段。

对于中国各瘦经济增长特征,报告指出,一些瘦经济增长较快,已经成功迈过第五阶段的收入门槛,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成为发展水平较高的瘦。中国进入第五阶段的瘦有6个,即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这些瘦的人均GDP超过了11000美元。数据显示,2015年,天津人均GDP为17166美元排第一,北京17064美元排第二,上海16555美元排第三。

不过,这些瘦人均GDP高,但不并意味着真的富裕到高收入阶段。因为真正体现老百姓收入的指标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不仅受人均GDP的影响,而且也受产业结构、分配体制等方面制约。

第一财经记者查询发现,这6个瘦中,有些瘦的人均GDP虽然很高,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高。例如,天津的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超过上海和北京,高居全国第一。但天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部分省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缺乏,在此统一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比较)仅为34101元,不仅远不如北京和上海,也不如浙江、江苏、广东这几个瘦。

内蒙古的情况更为典型,尽管内蒙古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0美元,超过了东南的福建和广东,高居全国第六。但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内蒙古离广东和福建仍有不小的距离,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和能源消耗为主,而投资主体主要是央企和大国企,在做大产值的同时,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与之同步,这也是外界通常所说的只长骨头不长肉。例如,这些年内蒙古产值贡献当中的很多产业不属于富民产业,央企在统计数据中占比很大。对内蒙古来说,人均GDP虽然高居全国第六,但人均收入要提高到这个水平,还需要一个大的跨越。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后,产业结构会比较合理、社会民生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但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到现在变化都不大,居民实际收入仍不高,离真正的发达状态任重而道远。

以居民实际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为例,暨南大学教育学院韩兆洲教授认为,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都达到了55%,但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只有四成左右。

例如,2015年广东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859元,仅占人均GDP的41.5%。福建占比为37.5%,浙江占比为45.7%,江苏为33.6%。

社科院称6省市已进入高收入阶段 但有些还差的很远

表2:各瘦人均GDP

社科院称6省市已进入高收入阶段 但有些还差的很远

社科院称6省市已进入高收入阶段 但有些还差的很远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28 04:44 , Processed in 0.18524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