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棉纺路附近高楼林立,市民逛吃逛玩比过去方便多了 河南商报记者 唐韬/摄 河南商报记者唐朝金王菁 60多年前,一条棉纺路上的五家国棉厂撑起了郑州工业的脊梁。只是斗转星移间,郑州的经济和城市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管国棉厂早已走进历史,但作为最早参与郑州建设的一批人,作为郑州西郊拓荒者的老国棉人,对于郑州60年来的变化,自然体会得更真切也更深入。 回忆 解放初的西郊到处是乱坟土岗 10月28日,原郑州市纺织工业局计划处处长陈素珍坐上了回上海的高铁,尽管郑州到上海的距离依旧不变,但从上世纪50年代的绿皮车到今天的高铁,60多年来,陈素珍见证了郑州这座城市由单一型支柱产业向多种产业相互支撑的点滴变化。 “当年我刚来郑州的时候,整座城市可以说百废待兴,解放初的郑州西郊到处是乱坟土岗,风起黄沙滚滚,下雨满地泥,交通极不方便。1953年各路建设大军陆续来到这里,当时的建设人员中有老红军、地委书记、县长和许多农村干部。他们从上海、武汉、青岛、江苏等地纺织战线调来大批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房子淄搭席棚、睡地铺,吃饭没桌凳就蹲在地上吃。”陈素珍回忆道。 正是靠着这样的创业激情,在西郊一万亩的土地上,“陈素珍们”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建立起了当时乃至此后30年的郑州支柱产业;;纺织业。 如今,国棉厂早已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滚滚洪流进入历史,但郑州这座城市的变化,陈素珍感受得却分外深切。 “原来西郊就国棉厂周边最繁华,可以说是当时的地标性建筑,现在你看看到处是高楼大厦,原来购物都要到银基、二七广场,现在到处是大商场,出门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比过去方便多了。”陈素珍说。 ′化 不少人已跳出棉纺路的圈子 “上世纪50年代我们来郑州的时候,郑州才多少人,现在整个市区的人口达到600万,城市的框架也越来越大。”原郑州市纺织工业局的总工程师刘奉济说。 说到生活,原国棉三厂的普通工人孙先生的感受可能更直接。“那时候去食堂吃一次烩面算是改善生活,高兴得像过年一样。现在只要想吃,我随时都可以吃到。可以说,现在的生活水平是过去不敢想象的。”孙先生说。 出生于1981年的冯先生,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棉三代”,从小在棉纺路上长大,对于小时候的一些记忆,冯先生仍觉得就像发生在昨天。 “我们这一代可以说从小没有吃过苦,因为出生的时候赶上国棉厂效益最好的时候。尽管当时物资奇缺,但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托人从青岛买了一台12英寸的彩电回来,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当天家里满满的都是人。”冯先生说。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冯先生早早把家落户在了金水立交附近。作为“棉三代”,冯先生身上关于国棉厂的印记越来越少。因为大学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冯先生顺利地进入东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国棉厂跟我同龄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跳出了棉纺路的圈子,现在经济这么发达,可以选择的行业这么多,已经没有必要再守着国棉厂那一亩三分地谋生活了。如果我们这一代说跟棉纺路还有什么联系的话,可能最多的就是我们的仍然住在那里的父辈了。”冯先生说。 、展 郑州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不可否认,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六家棉纺厂、十万产业工人为郑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点,从1950年到1990年40年间,棉纺织业成为郑州的支柱产业就能清晰地看到国棉厂的作用。 如今的郑州,通过产业升级,早已告别了纺织业在工业中一枝独秀的局面,并且通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物流、商贸、金融、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七大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现在的郑州正在为努力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而不断发力,特别是近年来,郑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持续降发展。 河南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在谈到郑州市经济产业的变化时表示,“郑州市以国棉厂为代表的棉纺织业式微,恰谴映了郑州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效果越来越明显。通过结构调整,郑州早已告别了棉纺织业‘一条腿’走路的局面,从而在经济建设方面路越来越顺,也越来越成熟。”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28 13:17 , Processed in 0.0433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