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时事要闻 查看内容

北京通州发掘汉代古城 千余古墓纵贯战国至清(组图)

评论: 0|来自: 国际在线

摘要: 据北京市文物局官方微博北京文博报道,11月24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 原标题:北京城市 ...

据北京市文物局官方微博北京文博报道,11月24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

原标题: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发掘出汉代古城

据北京市文物局官方微博“北京文博”报道,11月24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9家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质的单位,总人员达2000余人积极支援副中心建设,共同完成了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以及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

今年2月26日至9月28日,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办公室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担负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为确保副中心建设工程前期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来自全国9家考古单位、2000余名各类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了总面积达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勘探面积相当于142个足球场;发掘面积共40000平方米,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古代墓葬1092座、古代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条等其他各类遗迹数十处,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玉器等万余件(套)。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了整体迁移保护。

在发现的千余座古墓中,79%是战国;汉代的。以往人们认为通州是自隋唐大运河开通才繁盛起来,而考古发现将这个时间点追溯到了战国时期,把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本次考古发掘证明,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这里就有大量人口;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居之地。

本次发掘的800多座汉墓,形式各样种类丰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郭京宁特别提到,在胡各庄村,发掘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瓮棺葬,以儿童葬为主,也有成人葬,排列有序、组合多样,“如此集中的发现在北京考古史上尚属首次,为研究瓮棺葬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提供了资料”。汉墓中的出土器物,种类多、数量大、形制各异。比如,夹砂红陶釜,被学术界称为“燕式釜”,是燕文化的核心器物之一。此次燕式釜的大量出土,深化了燕文化的研究内涵。此外,还有各类陶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包括人、鸡、狗、猪、鸭、鹅、灶、仓、房、灯、耳杯等,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材料。而在后北营村出土的骨质算筹,多达26支。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冯立昇介绍:“算筹是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北京地区很少出现,这是第一次,而且数量较大。”

据史料记载,通州在汉代有城,但在此前的历次考古调查中均未发现。此次800余座汉墓的发现,让考古人员坚信汉城就在附近。通过间隔只有1.2米的“地毯式”探查,终于在墓葬群的西北方向两公里处,发现了汉代城址;;西汉路县故城。

经过今年7月至9月的考古发掘,目前已初步确定了四周城墙的位置以及长度。故城遗址近似正方形,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还在城内发现了相互叠压的明清、辽金及汉代的道路遗存,而且在南墙墙基外侧十几米处发现了护城河道遗存,河道与城墙基址走向基本平行,宽度约30至50米。(文字综合自光明日报、北京文物局官方微博)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9-7 23:15 , Processed in 0.0474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