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房产资讯 查看内容

专家:亟待设置房地产与金融业防火墙

评论: 0|来自: 经济参考报

摘要:   十一前后,国内20余个城市相继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出台了涉及限贷、限购、土地供应、行业监管等一系列措施,近期,上海、天津等城市再次升级调控措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调控政策本身来看,出手调控的 ...

  十一前后,国内20余个城市相继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出台了涉及限贷、限购、土地供应、行业监管等一系列措施,近期,上海、天津等城市再次升级调控措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调控政策本身来看,出手调控的城市还将继续增多,一些已出台政策的城市还将继续打补丁进行升级。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部分城市调控力度仍显不足,有的被认为止于蜻蜓点水,显示出这些地方调控主动性较弱,更多是在中央施压之后的被动行为。

  一是除一线城市和少数二三线城市外,不少城市调控强度有限。二是有的城市在政策执行区域上留有不少余地。三是有的政策看似收紧,实则在个别细节有所松动。

  也有专家认为,二线及以下城市总体力度不及上一轮,也为观察调控效果留下了充足的窗口期,预留出了继续从严空间,是本轮调控的特点之一。

  同时,从调控效果来看,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预计,房价涨幅过快的城市的楼市交易量将逐步回落,房价也将在政策和预期的双重影响下逐步企稳并回落。

  但也有不少受访专家持强效果、短周期看法,认为楼市出现实质性下跌的可能性极小,更多的是引起购房者策略转变。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楼市的市场拐点会出现在明年,预计2017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或有量价齐跌的现象出现。但此类市场拐点是周期性的,而非实质性的下跌。

  此外,一些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在去库存压力下,仍有望出台宽松政策。新政对楼市预期的影响巨大,一二线热点城市迎来市场拐点后,有利于三四线城市加速去库存。但一二线城市的资金有多少会实际流向三四线城市还有待观察。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祥远说。

  从长远来看,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胡志刚认为,三四线城市还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其中,提高农民工等新市民进城购房意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公共服务将是三四线城市把握此次有利时机的关键。

  专家还认为,在细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同时,亟待完善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降发展。

  一是加强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房产中介的立法工作,我们呼吁了很多年,但一直很难推进。 深圳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媛说,在没有法规法则的情况下,中介市场的混乱确实对房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专家建议,加快推进房产中介行业立法进程,加强二手房挂牌的房源编码制度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大打击虚假宣传的同时,从制度层面减少虚假房地产信息的操作空间。

 〓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设置房地产与金融业的防火墙。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要加强房产中介机构涉足金融产品的监管,建议在后期调控中,警惕首付贷、房产众筹的变形产品,避免投资者通过新兴金融创新规避监管。

  三是创新土地供给模式,增大土地供应、稳定楼市供求关系。专家认为,在城市更新土地供应的方式方面,建议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审批时间,同时采用违建房改造成人才卓等方式,多措并举加大土地供应。

 ”京一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开发企业而言,最希望看到的是政策的持续稳定。市场的大起大落,对开发企业长期发展百害无一利。

  上述开发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来北京的土地供应十分紧张,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不惜成本抢地,也造就了一批地王。近期,北京限房价、竞地价试点地块入市,虽然抑制了地王的诞生,但一些大型开发企业为了保持在一线城市的开发规模,为了生存发展,也会竭尽所能去拿地。在抑制地王的同时,保证供地规模才是稳定市场的根本之策。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杨绍功、孔祥鑫、马姝瑞、孙飞、贾娜、郑钧天、董建国、方问禹、马剑采写)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23 13:31 , Processed in 0.32770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