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关于科研经费的腐败案件频发,前不久,某高校一起科研经费腐败窝案的涉事相关人员被判刑,引发了对科研经费问题的又一轮讨论。有被采访的高校老师表示,现在一般都不做科研,不知道哪天轮到自己。 一方面是腐败频发,一方面是投鼠忌器,科研经费究竟怎么了? 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不少制度漏洞,一些蛀虫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套取大额科研资金,触犯了刑法和财经法规纪律,这是一个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我国大部分科研人员仍然面临科研经费不足、报销困难以及合法激励缺失等问题。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2016年7月,中办、国办英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对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权限进行大幅松绑。然而,半年来,笔者身边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表示并没有享受到中央的政策红利,不敢做、不愿做科研的现象依然存在。 充分放权就是要扩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经费支配自主权,减少事前审批,让科研人员想花钱、想主动搞科研。 有含金量的政策落不了地,决策部署出不了中南海,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科研经费管理乱象的根源,是制度设计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过去,在科研经费使用上普遍重物轻人,不尊重科研工作者的脑力劳动,科研创新活动的智力成果得不到合理的成本补偿。复杂繁琐的报销采购程序,耗费了科研人员大量时间精力,在高校里流传着一句笑谈不会报账的老师,成不了好学者。 我国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预算,大量科研人员供职于事业单位,这导致对科研经费管理视同财政资金、对科研人员的管理视同机关公务员。一些违背科学研究规律的制度设计,使得一些科研人员无法顺利获取应得的报酬。 而另一些起了念头的科研人员,则想方设法钻空子、打擦边球,通过各种票据报销套现,练得一手贴票官绝技。 此外,部分高校和科研管理部门,对从严治校精神存在一定的误读。特别是一些财务部门缺乏改革担当,落实中央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松绑的政策不力,不但没有制定更加灵活符合实际的财务细则,相反生造了许多土政策,让报销流程愈加复杂。 当前,迫切需要打通科研经费松绑的最后一公里,实实在在地提升科研人员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在科研经费管理领域落实简政放权,做到充分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 充分放权就是要扩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经费支配自主权,减少事前审批,让科研人员想花钱、想主动搞科研。放权的同时要立好规矩、划出红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问责,让科研人员敢花钱但不敢乱花钱。 优化服务则是通过简化程序、设立科研财务助手等措施,让科研人员会花钱。只有让科研人员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想花钱、敢花钱、会花钱,促进科技创新的利好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建立体现科学研究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最为根本的是要转变观念。科研人员与机关公务员的职务工作性质不同,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规则,也应区别于一般公共预算资金。科研人员依法使用经费从事研究既是本职工作,更是学术贡献。我们的制度,不该让有志于科研的人才凉了心。 文/张克(学者)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14 00:18 , Processed in 0.0463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