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的一则新闻又把整个医疗界推到了一个舆论的风口,各主管部门立即采取措施,相关医生停职,相关药品停用降价,医院开展整风教育。可是就这几个停职的医生拿回扣了吗?就相关的十几个药品价格虚高吗?显然不是。如果整个行业都在做这种不合规的事情,就要考虑制度的设计和问题的源头了。制度设计这个复杂的大课题暂且不谈,也不争论是非,我们回顾查找一下问题的根源,希望理性分析判断,看是否能够对目前的这种状况有所帮助。 国外知名药企是在改革开放八十年代的中后期陆续进驻我国大陆地区的,那个年代,无论是主导这方面事物的政府官员还是相关的学者教授,到国外考察交流学习的机会较少,认知不够,对国际前沿的医药信息缺乏深入的了解。在产品质量方面,发达国家的标准高于我国的标准,这个不是难题。但是面对规格种类繁多的产品目录,在当时的情况下,面临很大的挑战,很难对产品成本做出合理的评估,这使得企业有了很大的价格操纵权,而且是垄断式销售,那么这些价格就成了后来招标原始价格的参照依据,也就是锚点。这种锚点一旦形成,一些专业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往往也深陷其中,影响判断,所以在以后的各种招投标中难免受其影响。由于欧美国家的物价二十年相对稳定,波动不大,这些价格即使是二十几年前制定的,成本也变化无几。在信息透明化的今天,不知现在主管药械价格的政府相关部门,是否关注过这个问题。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17 03:15 , Processed in 0.0814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