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生活里,时间和钱一样不经花,就如同很多人在月底看着银行卡的余额,却根本记不起大多数钱到底花在哪,你也总有在某个工作日临近结束时,坐在电脑前却完全想不起这个白天除了摸鱼以外,自己到底还干了些啥的经历。时间往回倒八个小时到你刚打开电脑那会儿,当时你踌躇满志,便签纸上的当日计划,你觉得没有一个是不能完成的,然而八个小时过去后,你却只想问天问大地——时间都去哪儿了?
为什么会这样子?如果我们把嘲还原,事儿很可能是这样成的:
在知乎查看上市公司发布财报的背后流程是怎样的?跳转三四个链接后看起了原色赤耳丹宁牛仔裤如何脱浆?;
在门户网站看新闻,注意力却被右下角蹦出男子自制钓鱼神器似水上漂推送吸引住;
在豆瓣看影评,好奇心使然点进损人委员会小组、高压锅爆炸小组、喜剧之王陈鲁豫小组;
在 wiki 查专业术语,跳转三四个关键词之后已经搞懂了毛利人的 haka 舞里为什么要翻白眼。
人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冷却时间却长。研究表明一个小小的分心会导致人们丢失焦点 20 分钟或更久。尽管大家是如此热衷于所谓时间管理或网络生活断舍离,但却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被花边八卦吸引走视线,被大量碎片信息杀死时间。
好奇心研究所在此前发起了一项主题为你在互联网上的阅读时间都花在哪了?的调查,收获了合计 2565 次反馈。我们从中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网络习惯,即很多人会在干正事儿时,默默开启支线任务,我们姑且将这称之为某种拓展阅读,需要提一下的是,这里的阅读并非只局限于文字——根据中国出版网的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人的综合媒介阅读率达到 79.6% ,其中微信阅读、听音乐、手机QQ、飞信和看视频等活动也被计入其中。
在这些拓展阅读中,有的较为被动,多是自制力欠缺导致的,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那样。有些就比较主动,譬如说:
看一个几十字的热点新闻,再去知乎等地看十万字的点评观点;
看一条热门微博,再花一个小时看完所有评论;
看两小时电影,然后在豆瓣看二十条好友短评和少说四千字影评;
在书里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短语,就直接去搜索,然后就看到更多有趣的讯息,以此循环;
看篇八百字的新闻,然后上知乎看八千字如何评价。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发起了一项主题为你会为哪些‘拓展阅读’买账?的调查,收获了合计 6091 次反馈,我们挑选出其中一些排名较高的答案,从中你可以看到,人们都愿意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哪些拓展阅读活动中去?
诶这里提到这个梗是什么意思,查一下。
23.7% 的人都曾有过在阅读中途切出页面去查梗的经历。根据一项主题为上网这么多年,你都有特地去查过哪些梗?的调查,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大家查这些东西比较多:
百度n大不能查系列(密集恐惧);
2333、1024、666;
膜法师是什么梗;
狗带的出处是什么;
死库水是什么意思;
白学是什么学科;
水逆到底要逆多久;
......
这首歌好好听,把这歌手的其他专辑也听一遍
在好奇心研究所此前曾发布的一份关于年轻人听歌习惯的报告中,我们发现,如今音乐播放器各种形式的延伸链接之间变得更容易切换。比如,听到一首歌之后,如果觉得歌手声音不错,就会去听 TA 的其他热门歌曲或者专辑;发现好听的歌之后可能会去找整张专辑。歌单的机制也使得相同风格曲目的查找不再费劲,让这种拓展阅读变得更为简便。所以这也是你本来只想听一首歌,等结束时你发觉自己可以撰写一部某音乐风格编年史的原因。
看完电影会去搜影评看,很多篇
在好奇心研究所此前曾发布的一份关于年轻人观影习惯的报告中,我们发现,比起看完之后和周围的人讨论,如今人们更喜欢在豆瓣、知乎搜影评以及在社交网络发影评。甚至有时候刷影评的时间比看电影还长,导致整个看电影流程的完成可能需要五个小时,电影两小时,看辅助阅读材料三小时。
除了以上排名前三的反馈以外,拓展阅读的形式还有这些:
1.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究心态在阅读。看的书里提到另一本书,买来读一下,新书里又提到一本书,买来读一下,新书里又....
2.这个博主长得好美。点进主页看一下,啊她的闺蜜也好美。点进主页看一下......一个小时后发现自己关注了一整条微整形产业链,甚至可以玩起人脸连连看。
3.网购一定要看完同类产品推荐 ,尽管你知道诸如猜你喜欢之类的产品推荐一向难讨得你欢心,但有时候却还是会不受控制地被此吸引。别怕,我就看看不花钱。人们一开始常常这么自我开解,但后面的事情......却只能用来心照不宣。
题图来自: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