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公众人物都会受到舆论果报律的约束,换言之,出来不攒口碑,迟早要还。 周立波涉嫌在美国违规驾驶及非法持有枪支与毒品,遭警方扣押,此消息传到中国的社交媒体网络,网友几乎一边倒地立波有难,八方点赞,甚至有网友戏谑地称,直到周立波被抓,才有了过年的气氛。 在缴纳了保释金之后,周立波得以暂时离开法庭,在3月9日正式开庭之前,周立波事件暂时没法得到结论。离开法庭时的周立波言语、表情都非常轻松,表示本来就没什么事情,中国人要帮中国人。 有没有事,当然要等法庭判决。但若宽泛地审视中国人要帮中国人这句话,则能清晰发现,这次国内网友为周立波说话的不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呼吁法律给出真相。 舆论代表不了法律,却是人心向背的体现。人们对于公众人物的严苛或宽容,往往撒于公众人物的日常言行表现,这其中当然是感性的成分居多,但感性认知的背后,往往与理性判断只有一纸之隔。在大众言论领域,人们的臧否会形成较力之势,而决定大众判断左右倾斜的关键,除了单一事件的事实真相外,公众人物的惯有言行,也影响公众下判断。 因此公众人物会在大众场合攒人品,除了注重自身品牌的累积效应,强化自身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外,也有个潜在的好处,那就是在舆论果报律中占据优势。对公众人物,大众会从主要看气质转向看人品,虽然这种看很感性,可聪明的公众人物在形象塑造时,会注重顺应公众的期待。 周立波这次摊上事之所以激起了这么大的反响,很多网友宁可信其有且乐见其有,除了媒体报道显示的事实依据外,无法排除的一个原因还包括,不少网友笃定地相信,这些事确实符合周立波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周立波在参加某档节目时曾公开表示自己不会吸毒的视频被反复传播,恰与其这次涉嫌非法持有毒品形成了强烈的反讽,使得一个暂时得不到结论的事件,被舆论推着往一个糟糕的方向走。 将周立波形容为国内一位负面新闻缠身的艺人并不为过,此次在美国遭遇短暂扣押并保释待审,除了对他个人提出一次严肃的警告,且有可能付出牺牲自由的代价的同时,也对包括他在内的公众人物有一定的警醒意义——公众人物培养自己的品牌形象不容易,要分外珍惜公共平台赋予的发言权力,这会为自己积攒下口碑。好口碑当然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豁免理由,但没有好口碑,却注定会让自己犯错后,也遭到舆论追惩。 出来不攒口碑,迟早是要还的。毕竟,塑造好口碑也是自我保护的法子,最不济,在自己落水时,也能赢得普遍同情,而非铺天盖地的幸灾乐祸。 □韩浩月(作家)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22 18:00 , Processed in 0.0445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