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livescience的报告表明,截止到2016 年三月中旬,互联网上可供浏览的网页有 46.6 亿之多,这还只是能搜索到的网站数量,一些深网不计入其中。
这个数字意味着,每一个线上用户在浏览网页时拥有的选择几乎都无限多。一个网站的任何缺陷,例如粗糙过时的页面设计,或是需要下载插件的额外步骤,都可能导致用户立即关闭网页。
时间就是金钱在这里可以按字面意义理解,因为对于亚马逊而言,每 100 毫秒的延迟,他们所需要付出为此的代价是销售额下降 1%,而对于谷歌来说,每额外 0.5 秒的搜索页面生成时间即意味着 20% 的流量流失。
而在人们观看视频时,每出现一次卡顿,都会使得用户的视频观看总量降低 40% ,卡顿缓冲出现的次数越频繁,缓冲时间越长,用户看的视频就越少,这倒是与日常经验相符——没有人会喜欢视频看到一半时候出现一个loading,这有时候让人生气。
根据这份来自视频数据监测机构MUX的报告,49% 的视频在播放时至少会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卡顿,5% 的视频甚至要缓冲十次以上。这份报告的数据样本来自MUX对全球数百万个视频播放状况的监测,但其中 2/3 的视频来自美国。
那么每次的缓冲时间是多少?38% 的视频是小于1秒;24% 的视频需要缓冲 1-3 秒;14% 的视频需要等待 3-7 秒;11% 的视频需要等待 7-15 秒。如果用户愿意等待,这个时间还可以继续延长,但显然多数人并没有这种耐心。
在线浏览视频和在线阅读文章的区别在于,你可能会持续长时间地一篇文章接一篇文章地读,却不怎么会一个视频接一个视频地看,但这恰恰是每一个视频网站希望用户做的事——整晚都在看视频。
数据表明,在没有卡顿缓冲的状况下,用户连续观看视频的时间为 214 秒,也就是3.5 分钟,但如果出现一次卡顿,这个数字会下降到 137 秒;如果出现四次,会下滑到 111 秒。
很显然,人们不愿意花时间等待缓冲,一秒都不想。
但这可能不应该怪罪于网络时代的用户没有耐心,毕竟即时满足是互联网的承诺嘛。
题图来自: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