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科技快讯 查看内容

让制造业回归,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吗?

评论: 0|来自: 好奇心日报

摘要: 让制造业回归,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吗? ...

让制造业回归,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吗?

从 1997 年算起,美国已经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制造业岗位,而人口却增加了 5000 万。美国总统特朗普说,我们要让美国造钢铁重新成为这个国家的脊梁。就业机会会回来,收入会增长,新的工厂会重返口岸。

这么说的不止特朗普。现任英国首相 Theresa May 提出将制造业作为其综合性产业战略的核心。2010 至 2016 年期间担任英国财政大臣的 George Osborne 说,要用制造者们的步伐让英国高飞(a Britain carried aloft by the march of the makers)。欧盟正在谈欧洲产业革命。而法国右翼政党国家前线领导人 Marine le Pen 则开始反复提及Made in France。

对政客们来说,让制造业回归这个口号之所以显得魅力十足,除了其原有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很大程度也在于它对普通民众的感召力。制造业曾以不高的技术门槛为很多人提供了稳定的工作、体面的薪水,但这样的工作在发达国家早就不多了,活得最好的是硅谷和华尔街的精英。长期失业的人们十分愤怒,而执政者们则感到无法再忽视他们的诉求。

这次,政策的风向传导得颇快。我们曾报道过,特朗普还未履职,福特就因被点名取消了在墨西哥投资建厂的计划,转而宣布投资 7 亿美元在美国密歇根州建厂。去年底,苹果、Alphabet (谷歌)、微软等科技领军企业被叫去开科技峰会,讨论创造就业的问题。而在时尚界,由于洛杉矶生产这个定位,破产的服装品牌 American Apparel 在年初被亚马逊和 Forever 21 等五家企业竞购,最终以 880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加拿大公司 Gilden。

但让制造业回归,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了吗?

不少外媒都对此都有过分析,其中经济学人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比较细致地梳理了这个逻辑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下是我们提炼的几个要点,阅读原文请点击此处:

岗位的流失不是简单的地理转移,而是一次不可逆的行业升级

在 20 世纪的前半段,制造业是这样的:它比其他行业更易出口,具有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因此资金密集度以及对生产力的要求也远高于平均水平。工厂里聚集着最多的劳动力,工会则保证他们能拿到尽量多的剩余价值。

但到了后半段,原有的体系瓦解了。首先,物流和信息技术的提升,使得企业能够协调和管理更加复杂的供应链,而从设计、装配到销售等的不同环节也可以被拆解、外包。其次,计算机辅助设计也让自动化程度更高。

也是在这个时间点上,供应链上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从发达国家搬到了劳力成本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以英国为例,在 19 世纪 40 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制造业岗位还占到整个社会的三分之一,现在这个比例已降到十分之一;同期在美国,排除农业,变化是从三分之一到十一分之一。

根据联合国产业发展组织(UNIDO)的统计,2014 年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岗位只有 6300 万个,它们只占到全球的六分之一,却贡献了三分之二的附加值。

但值得注意的,这种流动并不是零和游戏。有更多岗位其实是被更具效率的生产方式摧毁了。

这种流失其实也被夸大了

生产方式的变化和供应链的延长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制造业岗位的定义是不是也需要有所改变了?

比如,新出现的环保要求使得生产流程中增加了降解这个环节。电动汽车制造商需要考虑电池是否可回收,而冰箱、空调等白电生产商也可能被要求对产品的回收和处理负责。

再比如,尤塔塔集团找来 DHL 全权负责供应链物流管理,传统制造商把自己的营销和会计分别外包给 4A 广告公司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这些具有服务性质的制造业岗位是否也应该计算在内?

事实上,制造业的生产和服务也变得越来越难截然二分了。你可以想想随处可见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个说法——除了营销成分,它也意味着制造商们提供的不再是狭义的产品,而是产品和服务的融合。

Brookings Institute 2015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2010 年,美国传统定义下的制造业岗位共有 1150 万个,但如果加上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岗位,这个数字会猛增至 3290 万个。由 Manufacturing Metrics Experts Group 在英国做的一项调查也有相同结论:虽然只有 2600 万个生产岗位,但支持着它们的是 1000 万个前期岗位以及 1300 万个后期岗位。

制造业真正的未来是什么?设计与生产更紧密的融合

回到我们最初的议题:让制造业回归,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它们不会是传统定义的那种工作了——它们对人的技能和适应性的要求都更高;这种要求不会是恒定的,而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多次更新;它们同大规模和千篇一律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今年 1 月,阿迪达斯在德国安斯巴赫建立的新工厂Speedfactory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这个工厂预计从今年年中起开工,每年只生产 50 万双球鞋。阿迪达斯想做的是缩短供应链——把通常的 18 个月设计到上架期压缩到两三个月。

球鞋的设计、试穿和后期处理都在电脑上完成,另有一个虚拟电脑模型则用来模拟球鞋的生产。这一套数字化流程完成后,再放到新的自动化体系中完成实际生产。

虽然这个体系的细节还没有公开,但该品牌称不会像原来那样订购不同组件再装配,而是利用电脑化针织(computerised knitting)、自动剪裁(robotic cutting)等技术直接把纤维、塑胶等基本原材料变成产品。很多环节需要用到 3D 打印。

一切听上去才刚刚开出。但很明确的是,这不会是一场复古运动。制造业无法简单地回到发达国家,它需要一场创新,比如,与设计融合。

题图来自 theguardian.com,配图来自 economist.com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2 13:39 , Processed in 0.18923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