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并不意味着北京这座城市病了。 春节期间,一篇以这里是北京的五环六环:住着最富的人 生存着最穷的人为题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文章聚焦北京五环与六环间的过渡地带,以若干人物采访,展现出一个充满反差与对立的,巨大的、复杂的、无人情的环带。 文章称:这里有一年最少10 万元学费的国际学校和带着香奈儿手链的学生,也有一年只需2300 元学费的打工子弟学校;有450 元的廉租屋,也有3 亿元23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北漂蚁族们在这里忧伤、迷茫和挣扎、奋进。文章最后提醒人们:这些,都是北京。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去年春节期间走红的返乡笔记,同样是将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与城乡、贫富、文明与愚昧这样容易迅速引发共鸣的标签相连,以对立冲突激起读者内心的激荡,其本质,一样都是情感文笔营销。 生活或者工作在五环六环间的上班族,大量的时间和体力都耗费在路上。每天清晨,在草场地五六环间的公交车站前,早早就站满了等待公交车进城工作的人。 就笔者看法,文章描述的五、六环间的风貌人情,无疑是客观存在的,也的确反映了该地带真实生活的一些侧面。但因此就给五、六环间贴上最真实的北京标签,视为无人情的环带,这个判断很武断,更显偏颇。 城市的飞速发展必然会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不仅会给移居于此的外来人带来不确定性、不满足感,也会给长居于此的原住民带来不适应、不安全感,由此导致的各色人等在职业、收入、生活等生活各领域的分化,以及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受,会与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形影相随。 北京作为特大城市,在改革开放近40年中经历了一个急遽膨胀的时期,至今尚未完全定型。这一过程伴随着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建设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现代大城市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为城市病。 但是,城市病并不意味着北京这座城市病了。北京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市区耸立的大厦和郊区低矮的平房并存,古朴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新颖的创意文化地带交织,同一马路奔跑着不同价位的车辆,同一小区内忙碌着不同职业的市民,人们的工作有忙有闲、收入有高有低、生活有痛苦也有快乐,凡此种种,无一不是真实北京的生动景象。 园艺也正在成为中国新富阶层的一个新的爱好。海螺完全没有想到在自己退出职场,成为一名全职太太之后,会因为花园而又一次让远近闻名。 秦刚一家的废金属回收场,他们并不知道下一站还能去哪里。 差异与多样化是城市的活力所在,是北上广持续吸引各色人等来此淘金的魅力源泉。如果阶层的鸿沟不可逾越,没有人会傻到留在五六环做无意义的拼搏,不论财富暂时的多寡,每一个蚁族的奋斗,都构成了北京这座城市总体性抬升的力量。 当然,最真实的北京的标签所反映出五、六环间薄弱地带建设需要改进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帮助打工者更好融入北京,成为一个北京人而不是异乡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无论如何,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警惕标签化处理某个区域、某种职业、某一类人及某些现象,避免区域和人群的撕裂,培育人人参与、人人认同的城市共识和文化,是一个城市降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一点,对于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而言尤其重要。 (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27 05:23 , Processed in 0.0440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